天下为公,永怀国父;大中至正,蒋公千古!青天高,白曰明,实行三民主义,争取自由,民主,人权,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光复中华民国,中国国民革命党万岁!

Archive for 6月, 2011

还原蒋介石

作者﹕华明/毕儒宗、孙芸

蒋介石随侍国父孙中山先生,在黄埔陆军官校合影(图片来源:中正文教基金会)

从史料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蒋介石。专题分两篇文章: 一,还原蒋介石的本来面貌,二,抗日:忍辱负重 护卫国魂。回答了蒋介石是否抗日,西安事变之前他在等什么的关键问题。)

一、还原蒋介石的本来面貌 文:华明
2006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了《蒋介石日记》。最近,负责主持整理和研究这批文物的郭岱君教授在美国各地发表专题演讲,试图从历史事实给予蒋介石公允的历史评价。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泪纵横”,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含泪挥毫写下这句诗后,搭机离开成都,飞往台湾,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大陆中国。这是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时刻。 从此,在中国大陆,蒋介石被中共斥为“独夫民贼”、“不抗日”的“人民公敌”。直到2006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了蒋介石日记,一个完整真实的蒋介石才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大陆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公正评价蒋介石的声音。

最近,全程参与《蒋介石日记》的接收,并主持整理和研究的胡佛研究所华裔研究员郭岱君教授到华盛顿、纽约、波士顿等地,以“从历史事实谈蒋介石”为题演讲,帮助重新评估二十世纪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及领导人物,甚至某些改写了中国近代史的事件。


郭岱君教授在华府“从历史事实谈蒋介石讲座”上,针对在场的听众特别讲了蒋介石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区别的认识以及国民党在台湾是如何艰难地走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历程。(摄影:李莎)

蒋介石(1887~1975年),名中正,字介石,是中华民国第1至5任总统。他追随孙中山参与革命,领导北伐,统一了中国,并领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但在1949年败给中共,离开大陆到台湾执政。

热爱传统文化 严格自律 长期研究蒋介石日记的大陆学者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说,五四时期许多新潮人物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强烈批判态度,而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则不同。他虽然研读新思想,却并不废弃旧学。他研读王阳明、曾国藩、胡林翼三人著作,自称“研究至再,颇有心得。甚至梦寐之间亦不忘此三集。”

从日记中看出,1926年以后,蒋介石的读书逐渐发生方向性转变,即废弃新学,专读古书。儒家:修身是人生的第一大事,也是各项事业的起点。道家:存天理,去人欲。他研读古籍,如鱼得水,常常用以作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或用以作为治兵、从政的规范。

他严于律己,不沾烟酒,不断告诫自己戒色、戒奢侈、戒贪。“欲立品,先戒色;欲立德,先戒侈;欲救民,先戒私。”“邪心不绝,何以养身?何以报国?”1925年5月,自觉“心志渐趋安逸,美食贪乐,日即于腐化”,他严厉自责:“将何以模范部下,而对已死诸同志也?”

他立誓作到“四定”,即“体定、心定、气定、神定”;“四不”,即“口不骂人,手不打人,言不愤激,气不嚣张”;“三要”,即“谨言、修容、静坐”,以革除自己动辄易怒、骂人、打人的恶习。

外界一直传蒋介石年轻时候生活浮荡,得了花柳病无法生育,以致与宋美龄没有孩子,但这是误传。蒋介石1928年日记:“耶!宋美龄怀孕啦!”他很高兴。可是那一年8月有刺客进入他家,宋美龄受到惊吓而小产:“妻病小产,其状痛苦不堪”,“妻病频做,心生郁闷……”蒋介石还特别请了五天假到上海去陪她,他非常爱她,尊敬她。

从崇共到反共 20年代的中国,各种思潮汇集,蒋介石与当时所有知识青年一样,受新思想吸引。他于1919年开始阅读《新青年》,日记中不断出现有关记载。如:1919 年12月4日:“看《新青年》杂志。”12月5日:“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等。 蒋介石也读过“马克思经济论”、“共产党宣言”等,并向往共产主义。1923年,孙中山派他去苏俄考查,蒋介石在船上还不停的学俄文,说:“终于可以看到共产主义的祖国了。”

但是,三个月访问,蒋介石从崇拜共产主义到慢慢放弃,得出了“共产主义不适合于今日中国”的结论。 到1926年,蒋介石8月30日日记:“他党在内捣乱,必欲使本党纠纷分裂,可恶也。”他怀疑:“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为了革命事业,还是只是为了扩大共产党的势力?”他“不能理解”。 而且,蒋介石的早期革命主要财务支援来自江浙财团,而共产党到处搞暴动、罢工抗议,让资本家很不满意,“为什么共产党到哪里,夺权和抗争就带到哪里?”各方面他都觉得难以忍受,这才决定在1927年清党。

同时,他也读了很多孙中山的书,并流露出崇拜之意。1925年1月16日日记:“《三民主义》一书,博大精深,包罗万有。”1926年8月7日日记:“总理规画于前,中正继述于后,中华庶有豸乎?”

把共产党看得很透彻 蒋介石的日记中,一直贯穿着大量对共产党的看法。他比较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同:第一,共产党反对私有财产,国民党保护私有财产;第二,共产党要阶级斗争,国民党要跟阶级合作;第三,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国民党代表全部民众、各阶层的利益;第四,共产党讲的是仇恨,我们儒家讲的是忍,耶稣基督讲的是爱。 他说,如果我们用“仁、爱”可以治国救国,为什么用仇恨?应该说,蒋介石把共产党看得很透彻,共产党的本质是“仇恨”治国,他在日记里好几次提到“共产党这样行不通”。

但是,他也反思自省,在日记里问:为什么妇女不听我们的?为什么大学教授老是跟着他们走?为什么青年学生老是相信他们讲的话?他在1939年曾经拟了一个问卷,让国民党员来回答,本党为什么组织训练比不上共产党?为什么不能做基层工作?为什么不能掌握青年?那些教授为什么要反本党?


郭岱君教授用电脑幻灯片展示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的日记手稿。(摄影:史静)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他在日记中写下“中共之罪恶”:资抗战之名义,而行破坏抗战之实;藉民主之美名而施阶级独裁之阴谋;藉民选之名义以行其拥兵自卫,割据地盘,奴辱民众,破坏统一之实;共军所到之地,所谓民选政府之实情:信仰言论行动皆为绝对统制而无自由,否则即以反动汉奸与叛徒之罪而加以逮捕。传教士绝对不能传教,且不准其进入其民选区…… 那个时候,他很清楚:“这个毛贼不可信,我一定要把他抓起来。”中共的独裁、狡诈、绝不可能给民众以民主和自由。但他最后还是放了毛。

 

丢失山河 自责难已 很多人以为,蒋介石离开大陆一定会骂共产党,如同共产党在大陆批判蒋介石的做法一样。但郭岱君说,他1949年没有骂共产党,我很讶异,简直不可思议。两年前,中国大陆有个领导人匿名来胡佛研究所,我们问,那么多你们要看什么?他说看1949年蒋介石怎么骂我们的?后来驻美大使带了十几个部长级干部来,我说,你们会失望。

 

整个1949年,他都在自责:“平生最大耻辱”,“愧悔无地自容,几无面目见世人。”“遁迹绝世,了此一生”,这种话非常非常多…… 郭岱君说,我最受感动的是他的坚忍不拔。“在1948、49年,很多政治人物和将领都投降共产党,也有一些人不愿意投共,到香港、美国做寓公去了。蒋介石身边最亲近的两个人自杀了──陈布雷和戴季陶。蒋介石虽然也想到过自杀,但还是忍下来了。”

 

有些西方学者不明白:1949年的蒋介石是彻底失败了,但同样一个蒋介石,同样一个被指为“腐败”、“独裁”的国民党,为何在大陆失败,却在台湾成功建立一个经济繁荣和民主政治的社会? 郭岱君说,实际上,蒋介石一直想搞改革。抗战刚开始,曾经有两个省实行了三民主义的土地改革,陈诚在湖北省,陈仪在福建省,他们都做了二五减租,这跟后来的三七五减租很像。但是很不幸,之后又开始打仗了,所以都没有做成,没有機会,每天都在战争中。

 

在台湾实现改革夙愿 郭岱君说,1949年,台湾进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由陈诚主导土改。而那时国民党还在大陆打仗。1950年,76%的产业是国营的,政府控制的,可是10年后,计划经济就成功的转为市场经济。

 

1950年年底,蒋介石决定实施地方自治,那时的台湾生产停滞,农业工业都落后,对外贸易连50万美元的外汇券都开不出来,失业率非常高,上百万的军民从大陆涌到台湾,吃都是个问题,到处乱七八糟,而且美国已宣布放弃台湾。 蒋介石身边的很多人都说“这太危险了,到处都是台湾人,国民党还能有立足之地?”

 

郭岱君说,今天回想起来都是个奇迹,怎么敢进行乡、镇、市长,县市长,省议员的选举?而且结果是蒋介石最不愿意看到的台湾本地人当选为台北和台中市长,期间他很挣扎,甚至让人家退选。最后还是同意他们继续竞选。 非国民党员当上了市长,本省人才看到政府决心实施民主,以致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加入国民党,成为国民党候选人参加选举,这奠定了后来国民党在台湾55年的基础,不但是土地改革,而且也是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成功。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明居正说:“没有蒋介石垫下基石,台湾就不会有今天的经济成就、民主法治,因此,以‘一代领袖’尊称蒋介石,应非溢美之辞。”尽管最后的民主政治是蒋经国完成的。

 

以民生、民族为重 蒋介石在台湾,早期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但他几次拒绝美国欲对大陆使用核武器的建议。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在积极考虑对入朝中共军队使用原子弹。蒋介石12月1 日日记:“杜鲁门与美国朝野主张对中共使用原子弹,应设法打破之。”

 

1954年10月20日,美国空军部计划处长提议,台湾方面可以向美国申请借用“原子武器”,他表态“对反攻在国内战场,如非万不得已,亦不能使用此物。对于民心将有不利影响。”1968年12月,他对美国国务卿鲁斯克说:“你们永远不应设想以核武器对付中国。”

 

日记中,蒋介石崇尚“仁义”施政。在大陆遭天灾人祸时──54年大水灾,58年大跃进、74年中越海战等,都有人劝他趁机打击中共,而他说,我的黎民在受苦,应该如何救民于水火之中,不能趁此时去反攻,否则不是仁义之士。

 

1969年,中国和苏联发生珍宝岛冲突,苏联派人与蒋联络,蒋开始有点动心,但他说苏俄对我们绝无好心,不愿做吴三桂,做苏俄的马前卒。1950年中国开国周年大典,国民党空军准备轰炸天安门,他在最后时刻取消:“我不能做项羽,英法联军”。

 

用中华传统文化“反攻大陆” 蒋介石最后的日记是1972年,“此为最黑暗之时期,但余对光复大陆之信心,毫不动摇,且有增无已,因确信上帝与真理和我同在也。”其实他早就知道,不可能军事反攻,但这时候他已提出政治反攻,要建设三民主义的模范省,用三民主义来反攻大陆。

 

60年代,与中共文化大革命“批判孔孟之道”同步,蒋介石推行“复兴中华文化,光复大陆国土”,台湾开始从小学到大学入学考试,以及政府公务员考试,都大量强化学习古典中华文化的科目,尤其是以孔子为主的儒家学说,受到特别推崇。致使台湾成为今日全球华人中最能完整承继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区。

 

如今,21世纪的台湾,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在中国传统文化陶冶下生机勃勃;而今天的大陆,政治独裁,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缺失,民怨沸腾,如同一个火药库,让人担心随时可能爆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蒋介石日记》的出炉与研究,让我们有机会认识蒋介石的另一面,或许也正是历史还原真相的契机。 ———————————————————————————————————————


蒋介石遗像

二、 抗日:忍辱负重 护卫国魂 半个世纪以来,中共一直指责蒋介石迟迟不抗日,错失时机民气。《蒋介石日记》公开之后,人们才知道蒋介石拖延向“日本开战”的深沉苦衷。 文 ◎ 毕儒宗、孙芸

半个世纪以来,中共一直在指责蒋介石不抗日,批评蒋中正是因为张学良发起西安事变及共产党促使之后才抗日的。直到几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向公众开放“蒋介石日记”,人们才知道蒋介石拖延向“日本开战”的苦衷。

中日军力悬殊 如何打?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中国人群情激愤。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近日在波士顿演讲时说,蒋介石当时十分痛恨日本,在日记里一律称之为“日倭”或者“倭”。蒋介石很清楚:中日必将一战,因为“倭所要我者,为土地、军事、经济与民族之生命。” 但他深知,当时的中国军队远不是日本军的对手,中日实力悬殊,中国要争取时间。

日记中,已经成为基督徒的蒋介石时常祷告,让神给予他时间,他也一直派人去欧美寻求援助,因而迟迟没有正式向日本宣战。 郭岱君说,918事变时,中国有什么军队?只有一些军阀割据,除了黄浦军听他的指挥外,其他军阀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军队不受蒋指挥,直到1944年抗日快结束时,还是这个局面。

蒋介石一生都没能真正统治中国,国民党并没有能力号令全国,军队装备也严重落后。 他在日记写,第一,这个战怎么打,日本那么强,中国那么弱。第二,军阀割据各有所谋,军阀不见得会听他号令打这个战,第三,当时汪精卫在广州另立中央,跟南京对抗……。他不认为可以打赢这场战,要打就必死无疑:“今日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已,万一不测特令此为遗嘱。”

蒋介石在日记中,还记载了自己不能被党内人士和学生理解的痛苦。郭岱君说,满怀热情的年轻学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向日本宣战,国民党左派也认为他的抗日是假。蒋介石三十年代的日记中,反反覆覆记述了他对此的愤怒和羞耻。

攘外必先安内:收复西南 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他在日记中写到“不先剿共灭匪,则不能御侮。不先平内,则不能攘外。”但这个“安内”不是指中共。 他认为,中日之战既然一定要打,上海是受不住的,决定迁都四川,可是南京政府进不了四川,因为四川、云南、贵州这西南都是军阀控制,他根本进不去,怎么办?

郭岱君说,在1932、33年间,蒋介石根本就没有把共产党放在眼里,经过几次剿共,红军不到3万人。而他故意流下一股红军,跟着后面,这样才能进入四川、云南、贵州,然后再往西北走。因此,他以剿匪为掩护,藉“剿共”收复西南,而红军,只要再来一次围剿就可以剿灭了。

张学良坏了一盘好棋 另一方面蒋介石积极和日本和谈,希望再有三年,拖到一九三九年,不幸的是,由于张学良的鲁莽,西安事变打乱了他的部署。他在日记里反覆讲“汉卿坏我大事”、“汉卿误我一盘好棋”、“汉卿误我大局”,而张学良当时一定是看到了蒋介石的日记,深受感动,最后决定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然而,杨虎成和他的西北军、东北军都反对,蒋介石没有亲自写下手模脚印,绝对不能信任他。但张学良声泪俱下地说,我一定要护送委员长回去,否则中国没有人能领导我们抗战。不过,蒋介石一辈子都无法原谅张学良。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没有办法再拖延,全国仓卒抗日。他本来希望德国顾问能帮助他训练六十个德国装备师,但此时一半都没达到,同时想取得苏联、美国等列强的支持也落了空。 然而,一旦宣战,蒋介石坚定不移。他曾在一份批文中说:“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说与日本和谈的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其中可见其对抗战的决心与态度。

艰苦抗战 败而不降 中国和日本第一大战为何选在上海?蒋介石说,松沪之战必须打,第一,必须把战线从北边拉到南边来,扩大日本战线,不能让他从东北直接到西南;第二,唤醒国人全力抗战;第三个很重要,要震动全世界,西方列强很多商业利益在上海,要让他们感觉到痛。

郭岱君说,松沪战中国打得惨烈。国军三个人一支步枪,步枪有的还要用绳子绑起来,不绑就散掉了。哪天打仗哪天发子弹,每个士兵只发约10颗子弹,平时训练只能用假的。当时的中国就那么穷,士兵只能穿草鞋,可是日本是军舰,机械兵团,中国是在用血肉之躯抵挡日本的高强度火力。 当时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郭岱君说,到了1938年,蒋介石的策略非常清楚,就是坚忍不拔,败而不降。每一仗几乎都打败了,但是绝不投降。所以日本每次有一个大的攻势,就以为中国一定投降,结果中国人败了就撤退,就是不投降。

以空间换取时间 蒋介石在抗战时曾讲,中国人地域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每一吋山河都是抗日的地方。郭岱君说,他那时确实是带着中国人这样做,他想拖垮日本,以空间换取时间,打不赢就换地方。事实上也是,直到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出现转机,中国才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但是中国的损失惨重。抗日战争中,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38万931次。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也让日军死伤近250万人。

半个世纪以来,两岸对蒋介石的评价,因政治立场不同,存在极大的差异。台湾难免于“完人”的歌颂,大陆则责以“罪人”之名。持平而论,蒋既不是“完人”,也不是“罪人”,然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在铺天盖地袭来的各方压力下,蒋介石忍辱负重,竭力护卫国家,实不愧为民族英雄,功不可没。◇

由施明德的一生,看蒋公的仁慈!

2006年施明德领导的倒扁运动。


当他们在诉说自己的英勇功绩时,却也留下那个战争一触即发的时代,蒋公仁慈的身影!两岸的战争在1949年後陆续发生:古宁头大战、大二胆战役、一江山战役、八二三炮战、台海空战,这些战役都陆续发生在蒋公执政时期,即使如此!蒋公还是善待这些痛恨他的人!除非是罪证确凿的匪谍!!

小熊提示:

大陆沦陷后,蒋公在台湾复行视事,恢复总统的身份,动员戡乱戒严,也就是被骂翻的所谓白色恐怖。

1962年施明德是现役军人的身份,他非一般短期的义务役而是正规的职业军人,以军法而言在战地前线犯罪可是罪加一等!一个拥有枪枝炮弹武器的军人,一个低阶没有背景的普通军人,在战地最前线的小金门防区组织以暴力推翻政府的团体,而蒋公所领导的国民政府连施明德这样的人都没有枪决,更何况其它人!

我一直认为施明德的25年牢狱生活的点点滴滴过程与关关抓抓3次,反而可以见证即使在两岸对峙如此紧绷的年代,国民政府依然还是保有一定程度的仁慈宽厚!!并非先除之而后快的滥杀!

此外施明德的父亲曾经因为二二八事件牵连,被捕,后因查无证据而被释回。据施明德的说法是:『于刑求时脚被打断,自此不良于行,缠绵病榻。施家因援救施父而散去大量家产』。但是施明德也没有因此受到限制,他依然可以进入军校就读,成为国军的专业全职军人!

我一直不能认同白色恐怖这个民进党引用共产党的名词(当时共产党称国统区为白区或白点,国民党在国统区对共产党压制,所以共产党称之为白色恐怖),一把枪可以杀人同样可以保卫人民,最重要的是枪在谁手里!

因为红色太恐怖了!想想看现在如果有一支军队或集团,所到之处,没收人民财产,清算杀人,平分杀人抢来的土地金钱,政府要不要围剿消灭这帮土匪??这个红色恐怖无恐不入的渗透我们正常的普通社会,以高贵的理想包装卑鄙的手段,为了抵抗红色恐怖所做的自卫行为能称为白色恐怖吗??壮士断腕其罪不在刀锋而在毒瘤!!

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挽救了美国,就如同戒严挽救了台湾,像日本又何尝不是强力压制日本共产党的发展?为了抵抗红色恐怖所采取的断然措施是为了保护人民,为何污蔑成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对一般老百姓生活而言根本没感觉,只有那些搞红色运动或社会叛逆者感到恐怖,在戒严时期能被判枪毙的一定是很重大的共匪间谍案,其它多则以监禁,即使判刑确定只要有悔悟或放弃毛左思想很快就可以假释出狱回家!毕竟是人,冤狱在所难免,但是我不认为比例会很高!因为他们还必须通过法院审判,绝大多数人国民党并没有冤枉他们!

各位看看这些他们自己提供的资料与说法,施明德在监狱里可以读书学习外语,可以写作发表文章,还可以结婚,生病了还赶快送回台湾本岛救治,住院了还可以通知家属到医院照顾他,三番两次策动逃狱也付诸行动,只是被关禁闭,狱卒打了他,只能说那是人性的发泄!想想看如果施明德真的逃出去了,相关的人是不是要受到惩戒与处罚??

施明德个人网站——施明德年表
http://www.nori.org.tw/read/memorial.html



施明德个人网站——施明德年表其中介绍:

1954        十三岁。考上高雄中学。初中时  ,迷恋课外书籍及看电影,喜爱背唐诗、拜伦诗、莎士比亚剧作、泰戈尔诗、法兰西诗选,因此成绩不佳。施明正大哥秘密收藏的许多1930年代富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禁书,启发施对社会问题的关怀。在此一时期,施暗自立志从军,想以武装兵变的方式推翻蒋家独裁政权。 

1957        十六岁。上中正中学高中  。初中时喜好阅读文学书籍的兴趣渐渐转移至哲学、法律、政治等书籍。崇拜英雄,好读拿破仑、汉尼拔等传记。经常与三五好友在自家经营的永春旅社开读书会,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时事。 

1959        十八岁。以高中同等学历进入陆军炮兵学校  ,并鼓励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投考军校。女友陈丽珠怀孕。﹝施于数年后坐牢期间与陈补办结婚登记﹞ 

1960        十九岁。大女儿施雪蕙出生。

1961        二十岁。陆军炮兵学校毕业,以少尉任官。2月被派往小金门担任炮兵观测官。台湾发生苏东启案。

1962        二十一岁。6月16日,被指称涉入「台湾独立联盟」案,以叛乱罪在小金门被捕,移送至大金门,拘禁于「第三招待所」。7月移送台湾侦讯,关在台北上海路「陆军总部政治部」的禁闭室。曾与他人有逃亡的计画,但因事机不密被宪兵发觉。8月至11月居留在木栅马鸣潭「陆军总部军法处看守所」,继续接受审讯。11月移送「警备总部保安处」侦讯。在此遭刑求,牙齿被打断、脊椎受重创。

1963        二十二岁。5月侦讯结束,以「筹组「亚细亚同盟」意图叛乱着手实施」起诉;送青岛东路「警备总部军法处」等待判决  。于军法处见到同案的其它人,包括两位兄长施名正与施明雄(两人均被判刑五年)。 

1964        二十三岁。在青岛东路「警备总部军法处」,先后目赌台独先烈陈智雄先生、宋景松先生从容就义,深受感动。4月1日以触犯惩治叛乱条例第十条,第二条第一项等,设立「台湾独立联盟」意图叛乱并着手实施,判处无期徒刑,褫夺公权终身。冬天,移送台东泰源监狱执刑。 

1965        二十四岁。跟同房政治犯学习日文。开始有系统地专攻国际法。

1966        二十五岁。泰源监狱。 

1967        二十六岁。

1968        二十七岁。母亲病逝,施伤心郁闷,暴发严重胃病,疑是胃癌,送花莲军医院、再送台东省立医院戒护就医。妻陈丽珠与九岁大女儿施雪蕙前来照顾。年底院方证实施并非罹患胃癌,送回泰源监狱。 

注意!还可以生小孩!! →1969        二十八岁。二女儿施佩君出生。

1970        二十九岁。2月8日「泰源事件」发生。施明德与柯旗化因知情不报,被独囚在一个三尺乘六尺大,站立时双手无法平伸出去的「黯房」,长达十一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为度过漫长的时日,施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在昏暗的白天睡觉,在夜里监视囚犯的强光刺照下阅读,导致有一段长时间,眼睛见光便流泪不止。 

1971        夏季,绿岛新监完工,施被移送绿岛执刑。 10月11日盲肠炎,延误就医,10月13日送至台东医院时已转为腹膜炎,开刀救回一命。 以自学的国际法基础分析评论时势,发表于杂志。苦读国际公法,从杜勒斯之「战争边缘论」逐渐形成美丽岛时代的群众运动法则之一的「暴力边缘论」。 10月25日联合国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是中国驻联合国唯一合法代表,中华民国外交部宣布退出联合国。狱中政治犯之间的统独之辩炽烈,施不介入,因而被激进独派视为〝台独左派〞,被统派视为〝大独派〞。 

1972        三十一岁。囚禁绿岛期间,从事新台文设计研究,写成「新台文的设计原理和实用规则」(但手稿于美丽事件后不知去向)

1974        三十三岁。10月,妻陈丽珠于施囚禁12年余后,因第三者介入坚决求去。施苦留未果,身心重创。

1975        三十四岁。4月蒋介石去世,实施全国减刑,施明德被减为有期徒刑15年。7月因身体状况不佳,板桥土城仁教所拒收,只能继续留在绿岛。

1977年6月16日施明德囚满15年释放(台湾任何罪犯出狱都有这项附带条件为:五年之内不得触犯有期徒刑两个月以上的罪行,否则恢复原有监禁的刑期。)而施明德却在重获自由仅两年,1989年再度投入台独反对运动。



====================================

所谓高贵民主派的叙述:

白色恐怖时期的政治牢狱

1962年在小金门担任炮兵军官时因被指涉入「台湾独立联盟案」(是施明德和一群台籍青年组成的组织,与海外的台独联盟不同)被捕,同案共有三十余人,大部分为陆军官校学生和大学生,施明德的两个兄长,诗人画家施明正及国防医学院学生施明雄皆被捕。非法羁押长达11个月后,于1964年以首谋叛乱罪遭判处无期徒刑,褫夺公权终身。[3]在侦讯中惨遭刑求,脊椎受伤,牙齿随后全部脱落,造成施明德22岁后就全口假牙,终身脊椎疼痛。由于国民党政府认为施明德属于危险份子,始终不准施明德担任外役,却因此使施明德有时间倾心研究哲学、史学、国际法、语言学和日文。其坚忍不拔的性格就在苦牢中形成。

在1970年左右台湾外交处境恶劣,联合国代表权可能被中共取代,台湾有被北京政府并吞的危机。当时囚禁于台东泰源监狱的独派政治犯,认为有必要进行监狱革命,占领监狱跟台东电台,宣示台湾人要求独立和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吞的心声,这项监狱革命的阴谋筹画年余,几乎所有的独派政治犯都参与了。终于在2月8日中午,由江炳兴、郑金河、陈良、詹天增及谢东荣伙同警卫连官兵等发难,当场刺杀一名士官(小熊补充:是杀死了一名上士班长龙润年),抢夺枪枝,后因进行不顺,宣告失败。江炳兴等五人逃亡,不久后被捕,同年5月30日执行死刑枪决。这是政府迁台后唯一一次以武力处理行动追求台独的事件。

泰源事件发生后,施明德与柯旗化是当时仅有的两位被单独隔离囚禁的政治犯,一直到移送绿岛监狱,国民党当局怀疑施明德就是幕后的主谋。林树枝与施明德之兄施明雄在《台湾日报》引发对该事件的笔战。林树枝目前被施明德控告毁谤,正在法院诉讼当中。1974年妻陈丽珠于施明德囚禁12年余后,因先行出狱的政治犯蔡宽裕介入下要求离婚,施苦留未果,身心重创。1975年蒋介石过世,全台实施减刑,1977年6月16日施明德囚满15年释放(附带条件为:五年之内不得触犯有期徒刑两个月以上的罪行,否则恢复终身监禁的刑期。)而施明德却在重获自由仅两年,再度投入对抗威权体制的运动之中。

而施明德也成为美丽岛事件中,唯一一个经历过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横跨台湾两段重大政治变动的反对运动者。[4] 

=================================================================================================
=================================================================================================

小熊补充:民进党多年来的污蔑白色恐怖,其实两蒋执政时期只杀了这5名台独份子,其他都罪证确凿潜伏在台湾的首要主谋共产党匪谍,至於暗杀党外人士,那真是可笑极了!抓来关的大咖都没让他们死,在外面混的小咖却要辛辛苦苦去搞暗杀??至於江南案台湾媒体一直故意不提刘宜良是三面间谍的身份,说什麽因为写蒋经国坏话所以蒋经国要杀掉刘宜良,真要是这样台湾情报局要杀掉的人太多了!几十年来在海外与香港出了多少毁谤两蒋的书,他们不也活的好好的!况且刘宜良那本丑化蒋经国的传记与其他的书比起来简直事小巫见大巫!!还有林义雄全家命案与陈文诚命案,有必要杀吗??当时他们根本不算多大咖,林义雄是全家被害的身份而地位才高了起来,陈文诚更是很普通几乎没有知名度是回国没多久的年轻反对派学者杀他意义不大!

国民党搞暗杀叛国贼,但“灭门”一向是另一社团的专业作风,不是国民党的手法,例如杨虎城全家被杀案也说是蒋公下令军统局杀的,其实只要看清当时的情形就知道不可能,杨虎城全家被杀在1949年9月6日,军统真是时间很多很闲啊!!这种人公开枪毙都没有人会反对的人还要秘密杀掉喔!? 尤其是军统系统的人是中共的首要处决对象,安排自己人逃都来不及了,军统局还管这一家人??还要“秘密”杀他全家??事实上,蒋公当时已经下野,军统已经被代总统李宗仁解散重组了,李宗仁这麽做相信一般人都明白为什麽?当然是要清除效忠蒋公的忠贞份子。那些传说中暗杀杨虎城的军统分子连吃饭发饷都成问题了,还处心积虑地去千里迂回杀掉杨虎城?就连蒋公要到台湾时还在澎湖等待台湾省主席陈诚是否同意他上岸!!陈诚当时还考虑很久,没有立即回复!! 蒋公当时没名没分,陈诚不晓得如何向新老板李宗仁交待,因为陈诚如果和蒋介石接触,可能会得罪李宗仁,李宗仁可命令国防部和财政部断了台湾的军政粮饷。

再谈几桩民国暗杀公案!邵飘萍是个垃圾拿了张作霖的钱之后因为苏联卢布支持下的郭松龄叛军给他的钱更多就拼命倒戈在报纸上炮轰张作霖,张作霖只好给他更多的钱 要求他两不相帮,结果他不肯,张作霖能不恨他?如果仅仅是自由媒体,之前没有拿过张作霖的钱,张作霖也不会要杀他,林白水死的冤 但是张宗昌本身就是北洋军阀里也算垃圾的,至于史量才的死根本和蒋先生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在当时的舆论中除了卢布媒体外都是公论,他和他老婆原妓女沈秋水1912年造下的孽,被别人的家人报仇而已。

关於李、闻惨案发生时,国民政府正处于内战开始前的紧张状态以及争取美国是否支持的关键时期。蒋公有必要做出这样的暴行来给自己增添麻烦?李、闻有如此重要到非杀了他们吗?此案让美国的左派与亲共份子以及国内的民主派人士在国内外的媒体舆论上闹的沸沸扬扬,国民政府的形象受到极大的打击,我不禁合理怀疑这件事情不管是单纯谋杀或某集团嫁祸,应该是故意大肆炒作抹黑国民政府的事件,而事实上国民政府确实也被喧腾到灰头土脸,是谁希望美国不要支持国民政府剿匪??!!

国民党是个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政党,国民党特工向来只杀叛国者!制裁叛国者!如果在国统区根本是直接公开枪毙叛国者!其它的共产党徒则是抓来坐牢监禁,表现良好即可假释出狱,不少中共的高干都做过国民党的“黑牢”不是吗?周恩来与刘少奇也都被捕过,写写悔过书不就放了他们吗?

李登辉是共产党员与台独份子,虽然遭到国民党情报系统长期监视,但是不影响他1952拿奖学金出国留学!不影响他在1953年进入政府部门担任公职,看看大陆的《红岩》这本书讲的是解放前,以共产党员为主的革命者们在集中营里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还有一堆台湾反对党人士写的什幺狱中传记即可知道!其实国民党长久以来都只是以围赌共产党或防范共产党的思想扩散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在大陆就是叫你不要搞共产党,在台湾就是叫你不要搞联共台独!!如此而已!!



从刘少奇奉天脱险看民国时期的司法状况

1929年7月14日,刘少奇受中共中央派遣来到奉天(即沈阳),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此前,已有三届满州省委机关遭到敌人的破坏。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东北地区党组织很快得到了恢复,刘少奇便开始关注奉天的工人斗争。不久,分管奉天市工作的省委常委孟坚向刘少奇报告,奉天纱厂正在酝酿罢工。刘少奇决定参加纱厂党支部会议,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便指导罢工。8月22日下午,一身工人打扮的刘少奇和孟坚来到纱厂边上的小树林里,准备和纱厂党支部书记常宝玉碰头。但他们不知道,此前已有党员判变,向厂方告了密,常宝玉已被捕。

  这时,厂警发现了刘少奇他们,于是持枪上前把他们围住。厂警经过一通审问,也没问出什么名堂,就把刘少奇他们押解到奉天警察局商埠二分局。警察局又将刘少奇、孟坚、常宝玉他们押解到奉天高等法院检察处看守所。刘少奇利用放风的机会,对孟坚说:“现在是奉天纱厂把我们送到监狱的,只有证人,没有物证,要说服那个工人(指常宝玉)否认煽动工潮,我们的案子就比较容易解决。”孟坚依据刘少奇的指示,对常宝玉进行了耐心的工作,将于将常说服。

  中共满州省委了解到刘少奇被抓的情况后,一面向中央报告,一面设法营救,并派组织干事杨一辰探监。与刘少奇告别出来后,杨一辰在狱警那儿存了240元奉票(相当于20大洋),供刘少奇出狱打点时开销,并找到一个店铺做保人。

  一个星期后,法院开庭审讯“煽动工潮”案,主审法院把常宝玉叫上来,常推翻了原供,否认认识孟坚,并坚持说以前的口供是厂警刑讯逼供出来的。法官见案卷中根本没有物证,只有常宝玉一个前后矛盾的口供,显然不足为凭。过了几天,奉天高等法院的判决书下来了,对刘少奇、孟坚的判决结果是“证据不足,不予起诉,取保释放。”常宝玉因和纱厂有直接关系,判罚40天拘役。

  此前,我只在电视剧《闯关东》中看到民国时期东省高等法院的梁法官,面对日本鬼子的炮火,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坚守法律底线和民族尊严,对山河煤矿诉森田物产股权纠纷一案作出了庄严的宣判。而这一次则是在2009年7月15日《文摘周刊》从第7期《党史纵横》摘编下来的《刘少奇奉天入狱历险》一文中看到的更为真实的故事。

  由此,我觉得民国时期的司法状况很不象我们现在的司法这样“和谐”。

  首先,民国时期的那些法官在审案时好象脑袋里只有“法律”这一根筋。而我们现在的法官就“和谐”多了:一是要看有没有当地党政机关的领导批示;二是要看院领导有没有打招呼;三是要看有没有那一方当事人找过或托人找过自己。在排除了上述三个条件之后,才会考虑如何“依法判决”。

  其次,当时的警察竟没有对刘少奇他们进行刑讯逼供,没有让他五天五夜不准睡觉,没有三天三夜不让他喝一口水,然后弄一碗放了许多盐的面条让他吃。也没有用宾馆的牙刷往女性嫌疑犯阴道里捅,或用钢棍敲打男性嫌疑犯的生殖器。更没有大冬天让嫌疑犯只穿一件泼了冷水的汗衫,然后把他推到空调出风口用冷风吹。哎呀,民国时期的警察真的太弱智,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些刑讯水平。我不知道刘少奇主席在文革中因这一段经历被人用刑讯逼供的手段打成“叛徒”之后,对我们共和国的法制会作如何感想?

  第三,刘少奇被捕后,警察局居然没有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还允许外面的人去看望他。这样弱智事在我们今天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我们今天一旦抓到了重要的嫌犯,不仅可以让他家里的人“失踪”,还可以暗地里指使与“当局”保持高度一致性的“太监”律师插进去,阻止外来的律师介入,以保证掐断嫌犯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让嫌犯无法对自己的处境作出一个准确的判决,这样更能有效地逼嫌犯认罪服法。

  第四,杨一辰在狱警那里存240元奉票太少了,远不及现在一个普通嫌犯需要的钱多。现在的嫌犯在“里边”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比如想给外面打个电话得付钱,想让狱警给家里人传个话也得要钱,想让管教帮着买食品或日用品更得花钱,并且价格是正常市价的几倍或几十倍。当然,如果很有钱了,狱警也可以带嫌犯出去洗个桑拿、嫖个小姐什么的。

  第五,那个奉天高等法院的法官也很愚笨,常宝玉仅仅坚持说以前的口供是厂警刑讯逼供出来的,法官就以为此口供不足以为凭,完全没有我们现在法官水平,让被告自己举出被刑讯逼供的证据。这一招可以让所有的被告闭嘴。不然,无辜的聂树斌、呼格吉勒图们怎么能稀里糊涂地给杀了呢?就象警察在大街上随便抓了一个人,说他是小偷,人家说不是,警察就反问:“街上那么多人,我为什么不抓别人?你不是小偷是什么?”

  第六,更为可笑的是,奉天法院的判决也太快太轻率了,对于这样一个“政治”嫌犯,就是没有证据也不能立刻开庭,马上就宣判放人哪?再怎么着也得关上个一年半裁,或者干脆让他“失踪”得了。可以这么说,如果当初奉天高等法院不是那样轻率地将刘少奇放了,中国历史也许会重写(毛泽东也许就不会为了斗倒一个刘少奇而发动“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了)。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司法状况虽然符合法制原则,貌似“司法公正”,但在镇压“反动派”方面是很不得力的,完属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而导致自己被推翻的悲惨下场。

  我们现在已经完全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

  参阅文献:

  1、2009年7月15日《文摘周刊》第7期,载《刘少奇奉天入狱历险》,作者:刘明纲。
  2、《炮火下的审判》,载《自由的拙见》,人民日报出版社,作者:李利。

引用:

文章提交者:汶川菩萨 
1.CCP的初衷也绝不是为了祸国殃民。
答:如果CCP当初就心怀叵测恐怕不会有那幺多的仁人志士加入,更不会前赴后继地去追求这个信仰。但,这毕竟是前无古人的一种实践。勇乎智乎?
===================
国际恐怖组织支部,领取敌国经费还有什幺正当目的,参加者也不过刑事犯罪分子,
哪有什幺志士仁人

引用:

文章提交者:汶川菩萨 

岂止他两冯玉祥李济深张澜章伯钧那个不死有余辜
=======================

瞿秋白自己杀人也不少,此人极左,湖南农运时农会工会私自乱杀人,所以他随后被国民党枪毙也不是什幺奇冤。

引用:

文章提交者:汶川菩萨 

呵呵,哪就没办法了
我也退一步,对于劫狱的人,就采取kill的手段,
只要不是劫狱,就监禁吧,既人性,又能让罪犯反省自己,让犯罪去感受自己的罪孽是何等深重,这才是真正的惩罚 
==========
资产阶级的监狱对于恐怖分子就是养大爷。没有一个教育转化的

引用:

文章提交者:汶川菩萨 

你杀别人死有余辜,别人杀你也死有余辜,杀来杀去不一回事吗?更何况你还被别人杀败了呢
===========
是不是死有余辜早被历史证明。陈菊崇拜的格瓦拉也被枪毙了,
处决有什幺稀奇,你能证明这些人无罪吗?

引用:

文章提交者:汶川菩萨 

台湾同胞全笑了,也奇怪了民主了的台湾同胞为什幺要砸他的雕像呢? 

==================
里根林肯还遇刺哪,贝卢斯科尼刚挨打

引用:

文章提交者:汶川菩萨 
放你吗的P,那些被杀的都是地下共D,他们杀过谁?抢过谁的钱?他们只不过是反ZF地下组织成员而已,和杀人抢劫犯扯的上关系吗?
恐怖分子是指那些利用路边和人肉炸弹杀死无辜民众的家伙,这些地下反ZF组织成员制造过哪起该类事件?你说说看?
GOU日的,本来这贴蛮好的,就是你这种胡说八道的败类在里面搅局!该死的右粪!! 
==================

黄俄制造的恐怖事件还少吗,曾经炸毁南京到上海旅客列车,广州三分之一城市被烧毁,
不戴红领巾的就杀,这些照片可能就是张发奎广州镇爆时候的。

引用:

文章提交者:红赤与清白 

红赤在民众运动中,纠合城市和乡村的游民无产者(地痞流氓),操纵工会和农民协会,制造武装的暴力。。。分化本党并离间革命军,制造各军之间利害冲突的矛盾,乘机渗透我革命军,而伸张其影响,扩大其控制 

在他看来,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革命“夺取民众,乃是以民众做工具,不是以民众做本位。以民众为工具,实在是残酷和卑污的行为, 

南昌起义等多次武装斗争,蒋称之为“城市暴动”,在他看来也都是听令于苏联而策动的:“南昌暴动失败之后,莫斯科仍然指使中共策动广州及其它都市暴动。十二月十一日广州暴动是由纽曼及爱斯拉(GerhartEisler)等从苏俄领事馆中策动指挥。。 
          
他们提出的口号,完全仿效俄国「十月革命」的「面包」与「土地」。他们同样组织其所谓「工农兵苏维埃」。”而后,蒋介石政府以俄国领事馆是“俄共间谍策动叛乱的基地”为由宣布与苏俄断交:“国民革命军在广州戡乱的时候,即已当场捕获俄国副领事及其助手。叛乱平定之后,查获秘密文件,更证明俄国领事馆及其商业机关就是俄共间谍组织和策动叛乱的根源。国民政府乃于十二月十四日下令撤销各地的俄国领事馆, 
  
同时他痛斥俄党破坏中国的家庭和伦理道德:“尤其是他们要在农村家庭间,煽起其家人骨肉之间的斗争,使他的党团在群众中得以发展组织,而确立其控制。。。所谓打倒廉耻、扑灭道德的口号,更是**诱惑他们破坏家庭,毁灭伦理,而甘受匪党役使的唯一方法。”“匪徒对民众残忍控制及其暴虐的手段,

1932年在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蒋介石通电全国 “同胞惨遭蹂躏,国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气,宁能再忍? 我十九路军将士即起为忠勇之自卫,我全军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时,皆应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心之暴日相周旋!中正与诸同志久共患难,今日虽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在蒋的感召下第十九军、第五军(第五军是后来蒋介石暗中派遣的,参战也是打的十九路军旗号)将士与上海民众同仇敌忾、奋勇抵抗、浴血奋战迫使日军在30多天的攻势中屡战屡败,迫使东京四易其帅,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1932年3月3日在国联的紧急要求下,中日双方同意停战。“一·二八”抗战,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强国打成了平手,震动了日本。

文章提交者:wxp6 

蒋先生决定要北伐前,那个苏联顾问鲍罗廷还在广州四处散发传单,宣传北伐必遭失败

结果还不是打得很好

张学良直到蒋先生取得了明显优势,才站到南京一边,也借收编西北军而壮大了自身


文章提交者:cdcylchh 

偶很想了解一下那个“南京事件”。可否略述一二呢!不胜感激。

*******
南京事件,就是我党的李富春,林伯渠等同志,带领程潜的国民革命军江右军某部在南京城内,对于帝国主义者的手无寸铁的家属妇孺进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嘛。这也是苏联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计划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嘛。 


文章提交者:已离休老干部 
文章提交者:wxp6 加帖在 

作为苏联无偿援助的条件,允许供在北伐军内部宣传反帝,结果攻占九江和汉口之后,北伐军大肆枪杀外国侨民和使节,强奸外国妇女,导致英军炮轰还击

********

这就是南京事件嘛。

名记者范长江笔下的“抗日铁汉”汤恩伯

文章提交者:sxwqh

一直以来,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既是坏蛋又是浓包,却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文章提交者:MengHua2008 

我们被教的历史,有多少是真的?

文章提交者:热线119 

在”西行漫记”里,有对汤的高度评价,而在我们读的历史里看不到.

文章提交者:脚步轻轻 

只是范长江自己想不到,他1975年会在河南含冤去世
—– 现在的记者又有几人知道?


范长江受到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的一个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

文章提交者:MengHua2008 

当年的《大公报》名牌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日报》社长的范长江先生,在1937年写了一篇《南口碟血记》。他在文中动情地写道:“汤恩伯,这个铁汉子,他不要命了。这确是厉害。十三军从军长到勤务兵,他们全不要命了!大家都把一条命决心拼在了民族解放战争的火线上……” 

“抗日铁汉”的美誉,汤恩伯应该当之无愧。因为在南口保卫战和台儿庄会战中,汤恩伯的“表现”,确实是可圈可点。 

誓死守南口一寸山河一寸血 

南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往西,可进占察哈尔,威逼绥远,遥抚大西北之侧背;往南,则可直下晋北,夺取入晋通道。南口,真可谓扼察、绥、晋之咽喉;其得失,系三省之安危。 

蒋介石对控扼南口高度重视。他思虑再三,决定任命汤恩伯为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部防守南口,傅作义、刘汝明分别担任第七集团军正、副总司令,以利协同作战,并调卫立煌的十四集团军北上增援南口。汤部等援军到达后实施反攻,内外夹击,重创日寇。蒋介石要求汤恩伯:“无论如何艰难,必须死守至少8到10天,等待援军的到来。” 

8月3日,汤部13军先头部队89师到达南口。8月4日,日军步骑混合部队1000余人在空军掩护下,向南口进犯。接着,日军调集第一、第二、第十一、第十五等4个混成旅和坂垣的第五师团共4万余人,用飞机、大炮和坦克开路,向我南口、张家口一线守军阵地展开猛烈进攻。敌酋坂垣夸下海口:“三天拿下南口!” 

开战以来,日军飞机结队而来,往我阵地和防区丢炸弹,见房就炸,见人就炸,见牛羊也炸;日军炮兵每天将成千上万发炮弹倾泻到我军阵地,使我军阵地几成一片焦土,然后是敌坦克掩护着敌步兵冲锋。13军将士同仇敌忾,靠步枪、手榴弹和大刀,筑起“血肉长城”,与敌展开殊死搏斗。 

8月11日,我13军84师529团,坚守南口车站和龙虎台高地,与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反复争夺龙虎台高地,阵地几次易手。当晚,团长罗芳圭竟率两连士兵,冲进敌坦克群,用手榴弹捆在一起,猛炸敌坦克履带,炸毁敌坦克车6辆,击毙敌军300余名…… 

8月19日,中、日双方在南口一线展开空前激烈的攻、防争夺战,两军在黄楼院、居庸关等地的拼杀进入白热化状态。一日间,中国军队伤亡高达1.2万人,日军也同样遭受重大伤亡,阵地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由于我军伤亡过重,驰援南口的卫立煌第十四集团军在北上途中又遭日军重兵截击并被山洪暴发的永定河所阻,迟迟不能到达南口。汤恩伯只得下令所部缩短防线,改线形防守为重点防守,分别以居庸关、黄楼院、镇边城等为中心,形成三个重点防守区,继续坚定地执行蒋介石18日的严令:“固守现有阵地,最后必须死守怀来,待援出击。” 

20日,日军突破张家口一带长城防线,占领神威台阵地,兵锋直指张家口防线。张家口一旦失陷,日军便可迂回到南口侧面,使13军腹背受敌。汤恩伯见援军迟迟未到,13军将士又处于危险万分的境地,便当机立断,再一次收缩防线,改“三个重点防守区”为居庸关、横岭城、延庆、怀来四个防守点。他再三严令各级官长:“如有营团以上的官长怕死,我老实不客气地告诉你们,你们自己拿头来见我好了!” 

25日下午4时,张家口失陷,战局急转直下。为保护劫后余生的13军忠勇将士,汤将军长叹一声,抹一把英雄泪,于26日下午,决定放弃固守的阵地,下令全军突围,向桑乾河一带退却。随后,汤恩伯率前敌总指挥部随从人员撤离怀来县城,进入山西境内。 

汤恩伯在怀来指挥南口战役20多个日日夜夜,前敌总指挥所几次被敌机炸毁,汤恩伯也几次差点被炸死;最后,他只得藏身防空洞,日夜不离军用地图和电话机指挥前线部队与敌作战。在怀来的日子里,汤恩伯可以说是废寝忘餐和呕心沥血。范长江在《怀来回忆》中这样写:“汤恩伯先生因为日夜辛劳的结果,瘦得不成样子,两个眼睛深深地凹入,整个身子剩了皮包骨头,我们惊异他消耗的如此厉害,几乎有几分认不清楚。原来猛攻南口的日军,在优势的兵力武器条件下,汤恩伯实遭受空前的劲敌,故日夜操劳,精密指挥,已半个月未曾得一安眠的机会,整天和电话地图接近,时时注意敌人一寸一尺地移动,我们一次一次的战斗经过……” 

南口战役,日军动用兵力约7万人,我军参战部队为6万余人。日军被歼1.5万人,我军伤亡2.7万余人。南口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造就了汤恩伯“抗日铁汉”的英名。 

血战台儿庄“拊敌侧背”建奇功 

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了我国抗战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台儿庄战役,该战役以日寇之惨败和我军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而告终结。在这次战役中,汤恩伯因“指挥主力部队,迂回枣、峄等地,侧击敌军,获取胜利之基础”而与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一起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 

1938年3月14日,汤恩伯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令率第二十军团增援正在山东滕县与日寇交战的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使其撤离战场,并阻止日军第十师团沿津浦线南下冲过运河,夺取徐州。 

当晚,汤部85军4师、89师就乘火车从驻地出发,开往山东临城前线。16日,军长王仲廉亲率89师267旅在官桥、南沙河间与一路日军激战,4师与另一路日军恶战于虎山、落凤山地区。19日,52军2师的两个旅在利国驿车站分别与日军激战。日军利用坦克10多辆做掩护,发动猛烈攻势,企图强渡运河。师长郑洞国命令4旅官兵冒敌炮火,跑步沿运河布防,与敌隔河激战,击破敌渡河企图。 

22日夜,52军开抵向城,85军向抱犊岗地区集结。至23日,20军团按预定时间进入抱犊岗山区。抱犊岗山区位于峄县北部30公里,枣庄以东15公里,东靠苍山,西临滕县,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汤军团迂回抱犊岗山区,对枣庄、峄县日军构成严重威胁。 

3月25日,汤恩伯兵分两路,打响了枣庄、郭里集争夺战:一路王仲廉的85军包围、攻击枣庄日军,另一路关麟征的52军猛攻郭里集的日军主力獭谷支队。 

汤恩伯领兵打仗10余年,总结出自己打胜仗的“十五字诀”:“看得准、抓得紧、藏得稳、来得快、打得猛。”指挥枣庄、郭里集战斗,汤恩伯靠的就是这“十五字诀”。 

先是“看得准”:汤恩伯获得确切情报,枣庄附近驻有日军第十师团獭谷支队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而獭谷的支队主力赤柴第十联队(亦称沂州支队)从临城出发也到达了郭里集,汤恩伯于是下令85军陈大庆的4师在89师掩护下,于3月25日自马山、卓山、黄山三面包围枣庄,向盘踞枣庄的日军发起攻击,又命52军于24日早晨,由向城出发,向枣庄以东的郭里集前进,与85军从东、北两面向枣庄日军开战。二是“抓得紧”:汤恩伯命令所属部队的军、师、旅、团长官必须跟随部队行动,“牢牢地掌握部队”,并确定85军主力为军团预备队。三是“藏得稳”: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在抱犊岗地区,往往利用夜色掩护转移营地或隐蔽行军,使敌军不知我军主力之所在,亦不知将于何时发起攻击,使得日军头目战战兢兢,寝食难安。四是“来得快”:汤恩伯在85军发起攻击枣庄的同时,又让52军向郭里集的日军猛烈开火,让敌军顾此失彼。正如李宗仁将军所述:“汤恩伯专喜欢打飘忽无常的机动战,看到形势绝对有利时,便迅速来个突击,否则便竭力避战。”五是“打得猛”:汤恩伯命令85军、52军猛打猛冲,决不给敌以喘息之机,务必置敌于死地。 

3月23日,日军第十师团不顾孤军深入的危险,冒险进犯台儿庄。3月27日,汤恩伯决定第二十军团全力拊敌之侧背,以求决战之全胜。此时,台儿庄正面战场敌我双万酣战己久,进入了白热化的“胶着”状态。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我军予敌以重创的同时,也遭到重大伤亡。同日,汤军团收到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命令,要求汤、孙两军会攻台儿庄敌军。当晚,汤恩伯便令关麟征的52军协同孙仲连的第二集团军夹击进犯台儿庄之日军,又命王仲廉的85军拊枣庄之敌背。第二日晚,李长官又发来汤军团“迅速南下”的紧急命令。30日傍晚,日军一部攻占了台儿庄北门……情况万分危急!因此,李宗仁严令汤恩伯“全师迅速南下”不得再“逡巡不进”!谁知同日下午3时,军情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先是13军独立骑兵团李团长报告:由临沂方面向台儿庄开进的日军2000余人,在飞机的掩护下进犯向城, 

使汤军团侧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再是85军军长王仲廉报告,该军89师在邵家庄被2000余顽敌所阻,双方相持不下。汤恩伯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这些日军系坂垣第五师团的主力坂本大队,久攻临沂不下,受命撤兵南下,增援獭谷支队,结果,在向城附近与汤军团不期而遇。坂本支队3000多日军的突然出现,汤军团右侧背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台儿庄、枣庄支线上的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又从左侧背对汤军团构成威胁。汤恩伯权衡利弊,当机立断,下令该军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律由内线转向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变包围为反包围……4月1日零点,52军在85军的掩护下,乘夜色与敌脱离,急急向右回旋20余公里,于拂晓前到达指定地点,85军的89师乘夜色迂回到日军的侧背……2日,汤军团实现了对日军濑谷支队、坂本大队的反包围,并发起了致命性的攻击。全军上下一鼓作气,奋勇杀敌,一举将包围圈内的四五千日军,于两昼夜中歼其大半! 

4月4日黎明,汤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赶到了台儿庄正面战场,进犯台儿庄的日军立即处于我军内外夹击的境地……


附录:怀来回忆            -范长江- 

    当我们平日通过察境平绥路的时候,青龙桥山洞之西北数十里地方,有一座引人注意的山城。因山势自然形势,城堞向天作成弧形,在南口山脉之北所谓怀来盆地之中,在桑干河西洋河流贯的沃野之内,凭据小山而构筑的古城,特别是在青绿的夏秋之交,给人的印象,是别有风致。

    然而不常令人注意的怀来城,在平日是很少人在此下车专诚拜望的。怀来这次能遭全国人的重视,实在也是难逢的机遇,自它能被人重视,能被许多远客光临的观点上说,当然是怀来之幸,然而自这批远客到怀来之意义言之,也是怀来之不幸。

    为抵抗日军对南口之进攻,汤恩伯军始开入怀来,所以不能算是喜事,为了×××(刘汝明)不允许汤恩伯的前敌总指挥部设于宣化,不得已而来怀来,自然更不能算喜事。虽然不是可以欢迎的遭遇,而此种不可避免的遭遇,却来关照怀来。

    八月中旬的午夜,三位新闻记者在平绥前线临时火车里打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火车已停在一个树林荫郁的车站上,站上更夫嚷着“怀来到了!”我们仓卒的自己搬运行李下车,站上上下些看不清面孔的军人,初秋的凉风拂扫在夜行人的面上,精神立刻兴奋,天上的月光对于长城以北的景物,似另有“塞上”风趣,南面我们数万中华男儿与日军血战的南口山上,白昼是炮火连天,而夜间则和秋月一样的感觉不到有什么动静。平绥线各车站自昼经常受日本飞机的侦察轰炸,夜间却又还我原有的清凉。我们奇怪紧接战场的怀来之夜,会如此静寂。我们同时感触到,在旭日东升的明朝,不知如何严重的战争情况,会出现于我们的周遭。

    一位穷困的苦力,一面替我们背行李,一面作我们的向导,引导我们徒步走向怀来城,曲折绕出车站,进入似乎公路的道路,视线从车站附近房屋中解放,正当我们前面的是那巍峨的弧形的城墙,月光从太行山那面向东斜射在城上,明暗不一的投影,有如精致的木刻图画,约莫走了二里土路,后面有一队戴钢盔的士兵赶了上来,他们步伐整齐,有声有色的赶赴我们前方,刺刀的摇摆声和脚步着地声,配成极有节奏的前进曲,我们高兴我们的武装同志能有如此精神,我们又惭愧,我们一般国民的体力,尚待训练。    

    转过曲折的城门道,经过三重卫兵,怀来城整个入了睡乡,月光虽然那么皎洁,街上没有一个人影,全城没有一盏灯光,如果我们防空秩序能到这样程度,那就大有可观了!这时我们似乎是侦探,我们怕敌人知道我们欲拜访的司令部所在,在十字街头上遣回了那位苦力,自己分配着行李,接近了前敌总指挥部,卫兵对于我们突如其来的怪客,开始警戒的查问,然而我们有如前方回来的便衣侦探,似乎亲切而随便的和他们招呼几下,我们已直入司令部了。

    南口方面的战争,一共分做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居庸关铁路正面,第二阶段是向西迂回。八月十八日,居庸关正面日军已无再攻之勇气,不过仍保持激烈接触,日军已移其主力作迂回战争,所以怀来的情报,都忙着横岭城一带,我们知道张北未曾照预定计划攻下之后,知道察哈尔战争难免不出乱子,打算赶紧转变南口阵势,调奇兵出击,缩短战线,然后抽兵救张北一路,所以诸人那时都在怀来,预备等傅主席十九日来怀来后,会商出击办法。那时全线空气,突是活跃,前方后方每一个人都企望着出击的实现和胜利的到来。

    汤恩伯先生因为日夜辛劳的结果,瘦得不成样子,两个眼睛深深的凹入,整个身体剩了皮包骨头,我们惊异他消耗得如此利害,几乎有几分认不清楚。原来猛攻南口的日军,在优势的兵力兵器条件下,汤恩伯实遭受空前的劲敌,故日夜操劳、精密指挥,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机会,整天和电话、地图接近,时时注意敌人一寸一尺的移动,我们一次一次的战斗经过。而其入察抗日以来,所遭受之常人意料以外之打击,尤觉痛心,间有人提及此等伤心事,汤辄不言,但见其眼泪往往盈眶欲坠,默对客人出神。人不畏外在之强敌,而忌内在之困难,汤氏处境,惟身临其境者始能知其有难言之痛也。    

    怀来的遭遇中,其最刺激当地人心者,为飞机之轰炸。这座和平的山城,自古未曾经验过立体战争。日本飞机知道怀来是我们前敌总指挥所在,每天总是结队而来,三十磅、五十磅、一二百磅的炸弹,一来就好几十个的丢进城里来,城里居民从来没有防空常识,躲避飞机很不得法,所挖地洞,不合理者甚多,故常有洞口被炸塌,洞中人全行闭死者。有一妇人被炸飞越屋顶,血肉横飞。至于房屋之倒塌者,更各街皆是。

    有一次我们躲在自地平面上掘下去的飞机洞里,只有一个出口,正巧离洞不到十丈远的地方,中了一颗炸弹,弄得地内空气激烈震动。大家以为洞塌了,都停止呼吸,静待最后命运。过一会,又恢复了原状,于是抽出闲工夫来责备日本飞机师,他们这样受人驱使,来与中国人作对,究竟有何意义呢?

   有一次来了六架两个发动机的单翼爆炸机,我们避到城墙里挖成的避难洞,但听轰轰的炸裂声,把我们所住的司令部炸了大大的两弹,刚才我们谈话吃饭的地方,已变成砖瓦土木的散乱场了!当晚我们搬了地方,第二天飞机又来,又把我新寄住地方炸得乱七八糟,老百姓已不敢住在城里,纷纷逃到城外去了。

    这期间曾经有人发动怀来地方民众组织抗敌救国会,欲协助军队作检举汉奸和协同军队作战的工作,地方绅士畏首畏尾,县长公然谓汉奸为不可救治之症,谓日本有钱,中国人有些良心甚差,势亦无可如何者。此为冀察系统中所谓特殊局面养成之人物。公安局长与县长联合公称,怀来户口已数次清查,毫无差误。待逼其兑现,举行紧急清查时,不但过去根本尚无户口册,而县长与公安局长皆溜之大吉,不敢负责。

    怀来汉奸之多,骇人听闻,敌人利用汉奸为谍报,为飞机指示,破坏通信机关,破坏交通,扰乱军队,使我们无一日安宁,而我对敌方,反不能发动民众,以做上述同样之工作,皆由冀察政治弄成之恶果。

    因为汉奸之有组织,我们无民众组织与之对抗,我们军事行动总易为日军所侦悉,陈长捷师的出击计划,被日军事先牵掣而未果,且受重大的牺牲。而张家口方面××X因循遗误,岌岌可危,傅主席所率军队,已星夜回师,抢堵北线,南方战线始被日军于二十三日晚自镇边城迂回而入!而北线亦已于二十三日被敌军突破张家口西之平绥铁路。

    大势已不可为,汤恩伯乃在避飞机洞中,以电话下令前方各部,缩短防线,死守据点,以待卫立煌之援军。当时汤与其临时友军参谋长朱怀冰先生同在避飞机洞中,一面以坚定之口气通知前方各部以危急之情况,同时指示其死守之方针,一面对于当时险恶局势,不胜其叹息。盖汤所能指挥之部队,已全部加入前线,本身已成光棍总指挥,日军自镇边城突入之骑兵,一小时可达怀来,当时人人以为必死无疑。同时深怜前方死守据点之各部队,盖其不为炮火之馀烬者,诚戛戛乎难也。惟死志已坚,中心已定,飞机虽仍不断在上轰炸,洞中人之情绪,已变为另一种之安闲,或唱歌,或谈笑话,或强为闲扯“死之方法”,或转而谈张北之延误,或叹援兵之过迟。有人沉默的说:“南口守不着,那就雁门关见了!”   

    (民国二十六年九月四日大同)

资料整理:名记者范长江来看国民党的新闻自由

关於这位左棍名记者范长江的点点滴滴,我们只能由中共媒体与核准出版的刊物上看见一些真相,大家阅读时要懂得反思与举一反三,毕竟在共党的主旋律之下有些真相还是不能揭露,主旋律还是必须唱的与共匪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发挥智慧由这些春秋笔法里找到真相!!因为里面许多谬论是错的离谱!引用一些关於国民党的说法与资料是中共长期胡说八道的宣传小说史!我相信只要有认真读过泛蓝思想入门版面文章的网友,必能知道我所说的为何!

****************************************

范长江的经历与悲惨结局很说明问题。他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媒体工作时,可以报道当时反对政府、颠覆国家的中共组织的情况,并至为之做宣传,更可以在文章中批评政府的剿匪政策,他不仅没有被问罪惩处,还由此成了名人。而他为共产党做宣传工作,从来没有为对立政党说话,更没有对自己的组织、政府和领袖说过一个 “不”字,但最终却难逃杀身之祸,冤死在共产党的天下。

****************************



2009-11-18  来源:《炎黄春秋》2009年第11期 作者:王咏梅

  早期对言论自由的阐述

  范长江较早论及言论自由的文字,是在他发表于1937年4月的通讯《忆西蒙》中。他写道:“人民没有政权的国家,前途不会是光明的。言论自由,在复杂的国家情形下是让各方面的人民表示其意见的最好方法。许多新闻报纸本身,自然难免各有其背景,然而它的背景,即代表一种社会意见。”

  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年代,特别是在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范长江在包括《祖国十年》在内的一些通讯中陆续发表争取民主自由的主张。于友在分析范长江早年热心于宣扬民主理念的原因时,说:“由于他曾先后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和北京的北京大学学习,具有较高的民主政治理论知识和报效社会的雄心壮志”。于友没有提到的是,1937年初范长江的延安之行导致了他政治态度的重大变化。2月9日晚,他同毛泽东进行了彻夜长谈。毛泽东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解释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两个阶段以及关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这次谈话,使范长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他高兴地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把我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阶级’和‘民族’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了,这是我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此后,范长江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再也没有动摇过。自此,范长江有了“正确的认识”,报道的政治倾向也逐渐有利于中共和红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自然也就离不开对民主、自由的阐发。

  这时,范长江还在《大公报》工作。《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和大胆放手的培养人才的方法,总经理兼副总编辑胡政之的爱国热忱和远见卓识,为范长江充分实现自己的言论自由提供了条件。他回忆说:“我在《大公报》四年,与胡政之接触较多,对他标榜的‘民间报纸’、‘独立言论’、‘客观报道’、‘诚以待人’这一套办报主张,一直以为有几分真实。我在一九三五年所写的《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和《成兰纪行》是他决定发表的。一九三七年我写的关于访问延安的报道,也是他决定发表的,抗战初期,我写的‘可杀刘汝明’,也是主要由他决定发表的。我在一九三五年的报道中公开称‘红军’,对‘剿匪’一词打上引号,公开否定剿匪,是和国民党当时最根本的政治路线相冲突的,也是一九二七年大公报失败后到一九三五年这八年间国民党区合法报刊上所禁止的。对于延安访问的报道,虽然他动摇过几次,并要我在文字上写得隐晦些,但这终究是和蒋介石自己的宣传完全矛盾的,他终于不顾上海新闻检查所的反对,把它发表了,曾因此触怒蒋介石。在报上公开主张要杀国民党一个省主席和军长,揭露他对日不抵抗的罪行,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当时《大公报》有一些老干部对于我在旅差费方面用得较多,很有意见,主张限制我的活动范围,把我固定在某一个地区,不要到处乱跑,胡对他们说,这几年我们《大公报》在销路上打开局面,主要靠范长江吃饭。不要去打击他。他从来没有在政治上说过我的不是。他甚至于对我示意,要我将来继承和主持《大公报》的事业。……”1937年“七七”前后,范长江负责战地记者的派遣与联络工作,兼任编辑部社评委员会委员,为1938年主编或与人合编出版大量的战地通讯集创造了条件。长江说:“这两年(指1937年、1938年,笔者注)写的战地通讯,随笔等,是我作记者的历史中最多的。”又说:“从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八年,除《动荡中的西北大局》一文,胡政之要我写的隐晦一些,并作一些小修改外,差不多我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怎么写,《大公报》就照我写的原文发表,从来没有删改过。至少我没有发现他们删改过。蒋介石在南京发怒一事,胡政之告诉我后,也没有批评我。”关于发表《动荡中的西北大局》,范长江在1941年为香港《华商报》写的长篇连载《祖国十年》“留下的问题”一节中更为详细地说:“此文本不为上海新闻检查所通过。……胡政之先生也认为此事非常重要,也当夜亲为我改稿,并坐等检查结果,检查所对此稿不敢放行,他乃决定‘违检’一次,发表再说。在对于这个新闻的把握和发表坚决方面,胡先生的作法,实在是可以称道的。”

  傅国涌认为:“这番回忆生动地印证了《大公报》坚持‘民间报纸’、‘独立言论’的选择,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公共平台,青年范长江才能以他富有才情的笔调写出真实的中国一角,从而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范长江在新闻界的崛起与《大公报》追求‘真确之发现与忠实之报道’(胡政之语)是分不开的。”

  但1938年秋,国民党提出“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政治纲领,以反对中共提出的取消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各抗日党派民主团结,以坚持抗战的方针。范长江主张党派民主团结,在这个问题上与拥护“三个一”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发生矛盾。长江回忆说:“张季鸾随即和我正式谈判。他第一次对我明确表示:‘《大公报》要完全以蒋先生的意见为意见。’我说:‘《大公报》应以全中国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他说:‘你是《大公报》的人,你应以《大公报》的意见为意见。’我说:‘我是中国人,我应以中国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和《大公报》在政治上就因此闹翻了。”最后,范长江离开了《大公报》。

  系统论述言论自由

  范长江系统论述言论自由,是在《论人民的报纸》中。这是1946年春范长江在他所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新闻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讲话。他说道: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就是“要说什么,就写什么”。并认为:言论自由“一定在反动派统治的社会里,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革命地区,人民革命已经成功的地区,言论自由的问题已不成问题。因为言论自由这个口号,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提出来的口号,一定是那个地方言论不自由,才提出这个口号。”

  在范长江的心目中,言论自由最终目的是批评政府,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他之所以认为解放区民主政府言论自由不成问题,是基于“我们到国民党地区办报,最头痛的是新闻检查。在我们这里,不但不检查,我们还可以批评政府,而且不止一次地批评。政府不但不能光火,而且要老老实实地道歉”的事实。那时解放区民主政府对待批评言论的态度,与国民党政府迥然不同,范长江举例说:“上次批评淮安县委住的房子太好,脱离群众,只好老老实实搬家”,他自然也就得出结论:“所以在我们这里,言论自由是不成问题的,民主政府给我们充分自由,从来不限制。在国民党地区,新闻工作的基本问题,就是没有言论自由,不能在报上发表正确消息与正确言论。

  范长江在这里对言论自由所发表的态度,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虽暗作反共内战准备,但在口头上还不得不高唱和平调子,玩弄“和谈”阴谋。国统区新闻界发起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以1945年8、9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声势最大。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揭破了国民党多年来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的种种造谣污蔑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此后,重庆16家杂志社发表了拒检声明,并得到了成都、昆明、桂林、西安、上海等地文化界、新闻界的支持与响应。国民党当局被迫做出让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被迫签订的《国共双方会谈纪要》上不得不明确“政府应保证人民享受一切民主国家人民在平时应享受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现行法令,当依此原则,分别予以废止或修正”;1946年1月10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更进一步明确规定废止战时实施的新闻出版检查办法、修正《出版法》、“扶助”报刊通讯社的发展等有利于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条文。

  但是这些让步只是一纸空文,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正放弃其一贯奉行的新闻统制政策。他们在公开宣布给予人民某些新闻出版自由权利的同时,暗中仍在镇压进步新闻出版界、剥夺人民新闻言论自由。虽然自1945年10月1日起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但其实施地区仅限于西南、西北等抗战期间的国统区,包括中国大半江山的收复区仍处于其新闻检查的刀斧之下。即使在已废除新闻检查的地区,国民党当局也经常以□□部名义,向报刊发出有关宣传工作的指示,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言论的处理方法与尺度做出具体规定。在政协会议期间,国民党还在会场外制造了“沧白堂事件”、“校场口事件”,对要求民主的各界人士和群众大打出手。就连胡政之也说:“我们的时代还没有民主自由。假如中国是英国美国,那我们还用得着‘争取’民主、‘争取’自由吗?”

  在整个运动中,中国共产党表现了坚决支持的态度。1945年9月1日记者节这一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反映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意愿与呼声,抨击国民党当局实施的原稿审查制度,号召新闻文化界为争取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而斗争。9月4日,《新华日报》社论《走向和平的新中国》再次呼吁“现时的’一切束缚人民的言论出版结社集会自由的法令必须立即废除”。9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机关刊物《群众》杂志也宣布自即期起不再送检,并发表社论高度赞扬拒检运动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民主运动”,明确指出不合理的法律规章“都是应该立即废除的”。为了巩固和发展拒检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争取更多的新闻自由权利,10月1日,即国民党废止新闻出版检查的第一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言论自由初步收获》,指出“检查制度的废止,是言论自由的开始;但还不是言论自由的真正实现。首先,检查制度在大后方是废止了,收复区还在继续;其次,报刊杂志的创刊,须经登记核准,这一制度还没有废止;再其次,这是很重要很迫切的,邮电检查制度也还没有废止。”因此,社论号召国统区进步新闻出版界为争取更多的民主自由而继续斗争。《新华日报》还就“校场口事件”、国内外十分关注的和平与内战问题与《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和《大公报》等展开多次正面交锋。1946年3、4月间,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和国民参政会四届二次会议先后召开,蒋介石在会上公然撕毁政协会议和东北停战协定,重新宣布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方针。这时,范长江对言论自由作出系统阐述,正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一种有力回应。范长江对言论自由的态度,既是共产党的态度,也反映了全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呼号。

  1938年10月范长江宣布脱离《大公报》后,不仅发起创办了“没有资本家”的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参与创办了中共在香港的第一张报纸《华商报》,还于1942年进入中共领导下的苏北解放区,并于当年10月任中共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社长,创办新华社华中分社,1945年12月又在江苏淮阴创办了《新华日报》华中版。可以说,范长江有着在国共统治区新闻界工作的丰富经历,两相对照,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言论自由的可贵和争取言论自由的迫切。长江回忆说:“记得在一九四〇年的冬天,那时我在桂林办‘国新社’,房子里开会,门外特务完全可以听见。白天晚上特务不断,讲什么话都可以听见。他们带着枪,我们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像勤务兵一样。那些新闻检查官,专门吃喝嫖赌,既无文化又无知识,我们辛苦送去的稿件,他们读不懂,还要检查我们的稿子,决定哪些可以登。哪些不可以登。有个家伙,曾经到我们新闻机关来投考而考不及格,跑东跑西,跑到新闻检查所去了,反而来检查我们的稿子。被他们删掉的地方,我们加一个‘略’字也不行。有时为了通过一篇稿子,要跑到新闻检查所去同他们打招呼。曾经过这种日子的人,现在来到解放区过自由日子,就是没有房子,就是多跑路,无论如何也是高兴的。有充分言论自由,要说什么,就写什么。好像饿肚子的人,一旦吃到很好的饭菜,说不出的有味道。所以新闻自由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突破一切困难,要求言论自由。”

  范长江不仅认识到“言论自由是报纸的生命。没有言论自由,报纸就没有生命”,还考虑到了争取言论自由的艰难性,认为“在反动派统治地区,一定要坚决地要求言论自由,不惜牺牲一切去争取言论自由”。身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媒介的高级领导,范长江认为:言论自由应该是“真理的自由,人民的自由。……人民应该有真理自由,这是人民正当的要求,正当的主张,正当的意见,要有发表的自由。”也就是说,在范长江心目中,“我们的言论自由是有原则的,必须是真理,人民的”。反动派的言论、封建的言论不能有造谣欺骗的自由,如抗战胜利后,鼓吹独裁、反人民、反民主的新闻,就不能有自由;国民党的报纸如果遵守人民的基本真理,不反对民主,符合人民要求,也可以在解放区办。总之,“在民主时代,主张民主的,才有言论自由;反对民主的,就不应该自由。”范长江认为应该利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后国统区取消新闻检查的时机,在国统区办报,“争取言论自由,把代表真理,代表人民的言论讲出去”;而在解放区,没有新闻检查,报社工作人员应当更加自觉地加强责任心,“随时随地十分注意看稿件是不是符合人民利益”,因为“人民是我们的父母,要十分注意人民的利益。”他还说:“必须保持革命队伍的纯洁,必须同旧社会的传统思想作斗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一致。所以对内的自我批评非常重要。我们的报纸对敌保持战斗性,对内就是自我批评。”范长江对言论自由的态度,显然与密尔顿和弥尔的“思想的自由市场”、“真理的自我修正”是不同的。

  于友认为:“在中共建国后施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要求舆论一律,更由于长江本人也不免受个人迷信思想的影响,当过驯服的党政干部。”

  但这种思想的形成,有其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946年。在同一篇文章中,范长江还谈到了“党报与人民报纸的统一”、“报纸的阶级性、党性和政治性”、“真实性”等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不会有超阶级的自由,不属这个阶级,就属那个阶级。”“我们对旧的统治者,反对新闻检查,要自由;在革命队伍里,是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如果要自由,就会脱离党,脱离人民。”很明显,范长江认为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除了执行党的方针路线以外,就没有了别的自由,因此演变到后来成为“驯服的党政干部”,也就不奇怪了。

  提倡说真话、走群众路线

  从1957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10年中,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新闻媒体作为党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引蛇出洞”的工具,新闻界自身也进行了反右派斗争,还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论调更是传媒宣传的重点。

  自1946年发表《论人民的报纸》后,范长江担任过新华社、《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社长、总编辑等职务,解放后还曾调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一直奋斗在新闻战线上;但自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之后,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新闻工作岗位。不过,范长江没有停止他对新闻工作的思考。

  1959年7月21日,也就是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发言的同一天,范长江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时,写了他纪念邹韬奋逝世15周年的文章《为真理而斗争》,留下了他反思的心里话:

  “我们的时代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在各项革命和建设中,永远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斗争。永远需要我们有献身真理的精神,勇敢地站在正确和先进方面,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也要提倡敢想,敢说的共产主义风格,要反对贾桂的奴才思想,要提倡说真话。”

  于友把这件事,当作范长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多次极左的政治运动之后,“恢复了他作为爱国民主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本色”的一个证据注侣,认为:“晚年他提倡说真话和反对贾桂奴才思想,实质上就是反对专制和反对奴化。”的确,关于什么是真理、真话,有着不少的哲学讨论;但言论自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发言人自己认为是真理、真话的内容。据曾经跟随范长江14年的司机回忆,50年代末,有一次范长江在高教部作报告,谈及浮夸风问题,十分气愤,说:“亩产上万斤不可靠。把十亩地的粮食都堆在一亩地上,连缝都没有了,也不会有这么高的产量。”散会后,司机对他说:“这么大的一个会,你这样说对你有影响没有?虽然群众欢迎,但是对你不利。”范长江回答:“我只能实事求是地说。”这就是范长江所说的“敢想,敢说的共产主义风格”,从中可见范长江坚持说真话的铮铮铁骨,也可见反对专制和反对奴化,能为实现言论自由创造重要的前提条件。

  两年后的1961年,范长江还写下《记者工作随想》,大胆地就自己最熟悉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见解:“我认为,一个记者的最基本的锻炼就是群众观点的锻炼……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他是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了解群众的动态,思想感情,熟悉群众的生活和问题,知道什么是群众懂的,什么是不懂的……只要我们能在群众中扎下根,同群众有着广泛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那么就可以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去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这样做大致上是不会错的。就是错一次。也不要动摇,因为这条路是正确的。”他还鼓舞记者们说:“做新闻记者,一定要翻很多跟斗,翻跟斗不要怕,只要方向对头了,翻一次跟斗也就能提高一步。与群众的联系也会更密切起来。领导也有糊涂的时候,领导糊涂的时候,群众是清楚的。如果和群众有密切联系,你就心中有底,不至于像赌钱一样,跟别人押宝,别人输了,你也跟着输了。”

  在毛泽东片面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自由,夸大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将争取新闻自由看作是“秀才造反”、“修正主义”的时候;在林彪等人通过报纸大造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的时候;在有的人成了进行口诛笔伐的斗士,有的人成了打棍子、扣帽子的专家,新闻事业内部矛盾人为地进一步加剧的时候;在一些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经过一番“洗礼”,不敢讲真话,人人自危的时候;在多数新闻工作者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的时候;在很多新闻学研究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甚至成为“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捍卫者的时候,范长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回顾范长江对言论自由的论述和实践,可以发现:他虽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不太一致的主张,但贯穿始终、经久不变的是他对人民的感情:从主张“人民没有政权的国家,前途不会是光明的”,到因为坚持“以中国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而离开《大公报》;从在《论人民的报纸》中谈到的“依照人民的意志,什么自由都有”,到这里提出的紧密联系群众和不盲从领导的主张。甚至在自己已遭到陷害的时候,他还坚持尊重群众的意见。1966年6月,范长江被科协造反派“揪”了出来,大字报到处都是,他还要去科委。司机说:“你别去,那儿群众对你意见太大了。”范长江却说:“群众越有意见越是要去,躲着群众不对,要解决矛盾。搞革命不要怕,让群众出出气,他们的气就消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范长江被宣布停止职务。他在60年代公开发表的几十首诗词都被说成是“黑诗”。他在30年代报章上写下的数百万字新闻作品,更很快成为他百口莫辩的“罪证”。他最初十分相信自己完全是可以说清楚的,甚至主动将历史材料送到审查者手里,于是把自己从30年代保留下来的宝贵的数十本日记、笔记等都交上去。范长江1941年在香港《华商报》写过一篇回顾抗战历史的连载长文《祖国十年》,因日军侵占香港没有全文发表,解放后一位朋友将这篇旧稿交还给他。文革开始后范长江重新翻阅这篇旧文,发现其中有“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一类的行文,心里担心容易引起他人“误会”,曾想“烧了算了”,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决定要襟怀坦白,于是将保存了十多年的文稿原封不动地交了出去。他没有想到,他提交的这些材料都反过来加重了自己的“罪名”。

  范长江的儿子范东生说:“父亲的一生主要做过两件事:一是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当记者并参与创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二是在建设时期主持科协工作,倡导推动新时代的科学与文明。他前后从事的这两种职业,有着内在一致的联系——崇尚理性和客观性,尊重事实,恪守责任,追求真理。也许是这种职业习惯,也许是他天生豪爽直率的性格,他无法忍受那些戴着政治光环却十分龌龊低级的污蔑与谎言。虽然他有过‘坦白从严’的教训,他仍然决定坦荡而真实地写出自己过去曲折漫长的生活经历,并公之于众。他拿出确凿的历史证据——保留多年的毛主席、周总理写给他的亲笔信,证明《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当年是得到毛泽东主席亲自肯定的。我们当时怀着惊奇和兴奋的心情,睁大眼睛看着这些珍贵历史资料,开始相信父亲是受了冤枉的。我们几个孩子帮助父亲将他的自述抄成洋洋万言的大字报张贴出来。也许,在当时那种疯狂的环境气氛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不识时务——那样毫无愧色地为自己公开辩护。”这时的范长江,是作为一个合法的公民和知识分子,在以公开的答辩的方式,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维护包括说自己认为是真实的话在内的各种正当的基本人身权利。

  “文革”中范长江遭遇到严重迫害,经长期关押,这位“愿意终身为新闻事业努力的人”,在1970年冬含冤而亡。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大陆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范长江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 《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1949年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1949年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正当范长江英年盛名、大有作为的时候,腥风血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范长江受到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的遗体在河南省确山县的一个枯井里被发现。他是自杀的还是被害死的,至今都是一个谜。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即使是自杀,也是由于残酷迫害所致。他已经被关押三年了,受尽了折磨。 

1978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胡耀邦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范长江在中国最早出名,是因为他在国民党统治区里第一个报道红军长征后的情况。1935年,26岁的范长江做为《大公报》记者到西北采访,写了几十篇采访通讯,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系列报道,其中透漏了红军北上的情况。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又到了陕北,写了系列通讯《塞上行》,介绍了共产党和红军在陕北的情况,替共产党做了宣传。《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使他成了全国知名的记者,也成了共产党的朋友。

1939年,范长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一个自由的记者变成了组织的喉舌,为党的宣传事业兢兢业业地效力,热情讴歌党。

范长江的经历与悲惨结局很说明问题。他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媒体工作时,可以报道当时反对政府、颠覆国家的中共组织的情况,并至为之做宣传,更可以在文章中批评政府的剿匪政策,他不仅没有被问罪惩处,还由此成了名人。而他为共产党做宣传工作,从来没有为对立政党说话,更没有对自己的组织、政府和领袖说过一个“不”字,但最终却难逃杀身之祸,冤死在共产党的天下。不知是谁的主意,现在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是以范长江命名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不知道“范长江新闻奖”是号召新闻工作者学习他在《大公报》时期与政府保持距离的自由精神,还是要大家记住他在组织内充当喉舌最终被戕害的命运?

透过范长江和《大公报》,可以看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言论自由状况的一个层面。

国民党引进了苏联的经验,以党治国,实行党阀专制,比军阀统治更限制言论自由。孙中山有一个蔑视民众的理论,认为国民素质低下,革命者的要当民众的“保姆”,要对人民进行教育训导,要实行“训政”。为此国民党仿照苏共模式成立了负责舆论宣传的□□部,并在执政后发布了一系列控制舆论的法令,建立了新闻检查制度,建立了由中央报刊、广播、通讯社和遍及各地的地方党报所组成的完整系统的党的宣传体系。国民党还查禁对立政党的报纸,迫害报人。由此看来,国民党在言论自由方面比慈禧、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时期大大倒退了。

但是,它还是要比今天宽松得多。说它宽松,主要是指它允许民间办报,报纸不仅不必只唱主旋律,还可以批评政府。范长江所在的《大公报》就是民间报纸,它的办报宗旨就是超党派,要代表人民说话,做人民的喉舌。《大公报》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社训。不做党派的工具;不以言论做交易;不为自己谋私利;绝不盲从盲信盲动。

《大公报》每天都会发一篇社评,以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敢于“骂”驰名。它即骂共产党,也骂国民党。共产党当时属于反政府武装,骂骂无妨,可敢骂执政的国民党,一方面说明它有胆量,另一方面也说明国民党有点雅量。

在国共两党刚开始北伐时,《大公报》就发表社评反对,认为北伐是苏俄为了自身的利益挑动中国人内斗,给中国四万万人民带来了战祸,尤其对“国民党自信以武力革命统一中国”表示担忧。《大公报》还对国民党在苏俄的指导下“仿俄式而练党军”表示极端不满,尖锐地指出,“国军私有,民治沦亡。”军队属于党,人民还怎么可能治理国家?!

1927年蒋介石执政后,《大公报》发表了《呜呼领袖欲之罪恶》、《蒋介石之人生观》等文章抨击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并发表《党祸》一文对国民党在“4.12”以后以暴力铲除政治对手共产党的做法表示极大的愤怒。抗战时期,报纸搬到重庆,它也直截了当地抨击官僚们灯红酒绿的生活。对于《大公报》敢骂国民党政府,有人说那是属于“小骂大帮忙”,但是,共产党执政后为什么不需要这样的“大帮忙”,为什么不允许“大帮忙”的报纸存在?不要说骂国家领导人,如今的报纸若敢给领导人提意见,就立即命运不测。

老牌报纸《申报》更敢于在国民党执政后“猖狂”向党进攻,说“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它谄媚帝国主义,背叛民众”;“已成为革命罪人。”它还“猖狂”地反对领袖,严厉批评蒋委员长,公开反对蒋的剿匪政策。在蒋介石第四次围剿中共红军的时候,它连续发表了三篇与中央对着干的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指斥政府:“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政治所造成,一面造匪,一面剿匪,匪何时能绝”;“官逼民变,民安能不变。”

不仅仅是《大公报》和《申报》,当时其它民办报纸也常常登载批评政府、揭露和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揭发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抨击政府,批判蒋介石。抗战后,《世界日报》还公然向国共两党提出要求:“国民党还政于民”、“共产党还军于国”。

蒋介石也在一定程度上容忍报刊的批评。蒋介石1929年12月28日曾经向报界发出通电,请报界对国民党政府党务、政治、军事、财政、外交、司法各方面尽情批评。国民党统治时期除了允许民间办报外,还允许民间办广播和成立通讯社,它没有把所有媒体统统变成权力的附设机构,变成执政党的喉舌。

国民党视共产党为“匪”,对共产党采取的是镇压政策,在言论自由方面也封堵共产党的声音。国民党制定的法律把宣传共产主义和阶级斗争定性为反动宣传。但是,亲共产党或者干脆就是共产党员的左翼文人,却可以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或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国民党对言论自由的控制远不够严厉、坚决和成熟。被称为骨头最硬的鲁迅在国民党时期发表了大量具有战斗精神的硬骨头文章,仅在《申报》的《自由谈》副刊,就发表了143篇文章。鲁迅一生主编或参与主办的报刊有19个,其中一半是在国民党时期办的。如果那时候蒋介石对舆论进行严格的控制,不准媒体发表鲁迅的文章,或者鲁迅的反党反政府言论一出笼就被“右派”被“劳教”被“劳改”甚至被“镇反”,硬骨头要么变成软骨头,要么变成骨灰。

范长江曾写过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横眉冷对众虎狼,俯首甘随牧牛郎。层层迫害骨愈坚,种种欺蒙瓦上霜。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那候,左翼作家包括共产党员如瞿秋白、郭沫若、周扬、茅盾、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等都可以公开在国统区发表作品,共产党控制的左翼作家联盟还先后办了十几份刊物。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合作,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可以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发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国民党执政时期有左派、右派和中间派的报纸,但国民党以后的中国,就只有当权派的报纸了。国民党虽然实行了新闻审查制度,不过,检查得不是很严。1945年8月7日,国民党统治区发生了“拒检运动”,就是各家报纸联合行动,不送检就出报,国民党也不在意自己的权威和面子,居然在10月1日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

当然,国民党对于它认为严重出格的媒体也是要耍淫威的,有时限令停刊1天,有时限令停刊3天。对于它认为太过分的,则不惜使用暗杀手段。比如前面提到的《申报》老板史量才,就是被暗杀的。史量才是个不畏权贵的人,有好心人曾经劝他不要得罪当局,说蒋介石有百万军队得罪不起,史量才回答说,我也不敢得罪百万读者。史量才被暗杀后,蒋介石不承认是自己干的,还下令彻底追查,远没有毛泽东执政后“不许敌人乱说乱动”的气魄和气势。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查封了共产党报纸,还杀害了共产党的报人羊枣。上海的61位新闻记者居然敢于公开提出联合抗议,各报予以登载。这在现在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毛泽东时期,别说是联合抗议镇压敌方的报人,就是把自己的国家主席迫害死了,也没有任何媒体敢吱一声,不仅不敢吱声,还一个劲地拥护。无论杀谁,舆论都会一致高呼“大快人心”。

因此可以断言,尽管国民党统治时期是中国出现新闻行业后,历史上言论自由非常黑暗的时期,但还不是最黑暗的时期。

台湾小学课本 看了即汗颜又羞红了脸

 阿波罗新闻网2011-06-11讯】

这是网络上搜集来的台湾早期的小学课本,除了有中华民国主要人物的故事外,还有不少道德观念包涵在课文里,有些读来如同故事一样有趣,对大陆情况的介绍更 是一针见血。这就是台湾政府对他们国家幼苗的教育啊!反观大陆在党的灌输下,除了爱党、红领巾和斗争外,还有什么?这样的差别,看的我只有汗颜,只有羞愧 的红了脸……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台湾地區的小學課本

中华民国的伟大卫国战争

文自: http://cache.tianya.cn/pub/c/no05/1/111225.4.shtml

为国民党军队说一句公平话,它与一个在组织、训练、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敌军的战争中,坚持了整整八年,与法国—— 它对德国的抵抗仅仅六个星期便崩溃了,和英国—— 它则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的物资支援,比较起来,国民党军队的抵抗,乃是一个决心和自立的奇迹。 它积极地战斗在上海、南京、华北和华中平原,彻底地挫败了日本人对速决胜利的期望,自己也遭受了可怕的损失。 然后,他们从沿海地区撤退,远离于交通网络所能达到的地区。 他们转向消耗战的战略,从而使日军陷于中国辽阔的国土而不能自拔。

这一顽强抵抗,对于反轴心国的整个盟军的战争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在亚洲大陆上拖住了大约一百万日军—— 否则这些部队便会用于太平洋地区对于西方盟国越岛部队的战斗。 如果历史在一九四五年后对国民党人更为仁慈些,如果没有内战,如果战后年代国民党能成功地在大陆创建一个稳定的国家,现在的历史学家将会把国民党人对日本侵略的抵抗作为一篇大无畏的英雄史诗来叙述。 然而,由于战后的垮台,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的积极贡献,便不可避免地被它的失败而掩去了光彩。

—— 引自〔美〕易劳逸《毁灭的种子》一书01

一 恶邻日本对中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侵略与破坏 

本书上卷第三章和下卷第一、第二章,均叙述了恶邻沙俄曾一再侵略我国,和恶邻苏俄曾长期破坏中国国民革命及颠覆中华民国的罪恶。 本节则要将我们的另一个恶邻日本,对我们祖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予以简要的叙述。

诚如本书上卷第一章第一节所论,当我国绵延了数千年的大一统专制制度,正在走向它最后的衰亡期时,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日本,却藉助近代世界的进步条件,迅速地走向了专制的统一和强大。 犹如同样的缘由而迅速走向专制统一和强大的德国一样,这两个崭新的集权专制国家,一个遂成为欧洲的主要危险,一个则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 或者说,当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在欧洲发动侵略,企图再造欧洲专制新秩序时,亚洲的日本亦同样要以发动侵略来圆它的“大东亚帝国”之梦。 因而,正处在要从专制走向民主,即正在从王朝政治走向民主政治,并因之而出现民主革命和专制复辟反复较量状态的中国,就以其地大、物博、衰老、积弱和混乱,招来了日本帝国对她在领土以及各个方面的侵略野心。 这个侵略野心在政治上便是公然地反对中国的国民革命,一心要维护中国衰朽的专制制度,一再地支持中国的专制分裂政权。 在经济上便是垂涎于中国的丰富物产与广大市场。 在地理上则是志在侵夺中国的广阔天地与山川河流。 而在其根本方针上,便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许中国真正地走向统一和强大。 于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在国力上先胜一筹的日本,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态,其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便日益地公开化与强硬化了。

历史的事实是:一九一一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日本便立即成为维护满清专制政权、反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外国势力。 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日本便诱使袁接受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作为它支持袁氏复辟帝制的交换条件。 一九一七年后袁世凯、张勛亡而北洋军阀兴,它又支持皖系军阀的北京政权和奉系军阀的东北政权,亟欲制造中国军阀的持久混战。 一九一八年,它看准段祺瑞想藉参战而扩充私家之兵,便立即以贷款支持段参战,从而获得了在中国驻扎军队的特权(参见上卷第二章注十二),为嗣后侵略中国垫定了军事基础。 一九一九年,它虽与中国同为欧战的战胜国,却强迫“巴黎和会”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它。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它又千方百计地讨好美国,从而与美国私定“石井蓝辛协定”,使美国承认它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权益”。 一九二五年五月,它在中国上海、青岛等地日资企业的老板竟敢公开枪杀我工人,这便是“五卅运动”的来由。 一九二六年春,当奉直、奉鲁军阀联合进攻冯玉祥国民军时,它则派军舰护送奉军出关南下,公然炮轰我大沽砲台,是为北京三一八惨案的源起。 一九二七和一九二八年春,当中国国民革命军两次渡江北伐进入山东时,它一则藉口“护侨”而出兵,二再藉口“护侨”而公然炮轰我北伐军,蛮横阻我北伐,直至辱我军民,杀我大使,制造了举世震惊的济南惨案。 一九二八年六月,因张作霖已成为它侵吞我国东北的障碍,它又公然地在皇姑屯将张炸死。 一九三一年,疯狂的侵略野心终于促使它阴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公开地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 其后又劫持溥仪,继中共在苏俄命令下制造了“第二个中国—— 中华苏维埃国”之后,又制造了“第三个中国—— 满州国”,使之成为日本的“奴隶国”,等于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它终于制造了芦沟桥事变,02 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略我城池,屠我人民,夺我资源,毁我文明,直至其最后失败投降为止。 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中,在中国由专制向民主过渡的艰难历史进程中,可以说无时无处不留下了日本帝国公然反对中国国民革命、公开支持专制复辟政权、阴谋掠夺中国领土、无耻抢劫中国资源、悍然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疯狂屠杀中国人民的历史罪证。

日本帝国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一切罪恶,源其最大目的,无非是要灭亡中国;终其最大的破坏,则为十四年侵略中国的战争。 因为正是这一场侵略战争,不仅使我们的祖国受尽被侵略、被欺凌的痛苦,而且使我们正处于民主建国阶段的祖国损失惨重,特别是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绝处求生和夺地扩张”的特殊历史条件。 毛泽东那一句“要给日本人发一个大大的奖章”的无耻之言,和周恩来那一句“如果没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革命至少要推迟五十年才会成功”的卖国实话,无不证明了中共大陆江山乃是得自于日本,而非得自于国民党这样一个至理。 03 是故,在今日之中国大陆,十数亿中国人民才会异口同声地悲叹:“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就不会有共产党的成功和中国大陆人民的无边苦难。”

毫无疑问的是,正是日本帝国的侵略,才将北伐胜利与和平统一后的中华民国,毁灭在它的侵略,和因它才“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手中。 这既是历史的一桩重罪和奇罪,又是日本国对中华民族、中华民国和全中国人民所欠下的永恒欠债,是日本国永远也无法抵赖和永远也赔偿不清的。

二 国民党蒋介石领导抗日的艰难使命

第一、九一八枪响之际就中国国内的状况而论

一、中华民国政府刚刚荡平了阎、冯、李大规模武装叛乱,中国正处在“外求和平、内求进步”的艰难发展之初。
二、一九二七年失败的中国共产党,又在苏俄的直接指使和指挥下,持续地发动叛乱和叛国,使刚刚荡平了新旧军阀大规模叛乱的中华民国政府,又面临着必须平“俄祸”的巨大困境。
三、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虽然新旧军阀的大规模叛乱已经被荡平,但“九一八”以后,新旧地方军事势力的小规模叛乱和阴谋发动叛乱,仍时有发生。 所不同的是,这一伙地方军事独裁者,在以“反对独裁”名义反蒋失败之后,从此竟为“死了有板子”,04 而死死地抓住了“抗日”这块牌子,即以抗日为旗号,动辄发动叛乱,或动辄图谋发动叛乱。 他们或伺机揭竿,如一九三三年在中共策反下,于福建建立“中华共和国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原十九路军陈铭枢部;或乘机而动,如在两广六一事变中打着抗日旗号以再图反叛的李宗仁等;或梦想改朝换代,如曾宣称“不但日军占了北平,就是日军占了南京,我也不肯调兵江西剿共”的陈济棠;05 或为争夺党中权力,而数度制造粤变的两广军人等。 诚然,正是日本帝国的侵略,中共的武装叛国,大小地方封建势力的军事叛乱,以及国民党内争权者的分裂行径,尤其是他们的遥相呼应,乘机勾连,合纵连横和狡黠多变,方使民族危机和国内动乱不独祸患连连,而且险象环生。
四、面对着日本侵略,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本人,此时此刻,不仅承继了数十年晚清腐败和十数年军阀复辟混战所丢下来的一个“穷中国和弱中国” ,而且又面对着国家初获统一和法统初获重建时期的“乱中国和忧中国”,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又要“吃定东方”,既不愿看到中国真正地统一强大起来,又不愿看到日本真正能够称霸亚洲以对抗美国和西方。 相反,他们的希望是,只有日、中不和,甚至交恶或交战,才能使亚洲“自削其强,自致其弱”。 可以说,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战所遭遇的,实质上仍是一个“敌有人援,我无人助,生死无人过问”06 的恶劣国际环境。 欧美列强非但要“坐山观虎斗”,甚至是“坐山要虎斗”的东方战略,实在是将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推向了“苦撑与孤战”的悲壮与悲愤之中。

第二、“九一八”枪响之际中、日国情与国力的对比

一、如前所说,当日本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开始成为一个崭新的和统一的专制帝国时,我国已经绵延了数千年的大一统专制制度,恰恰走向了它的衰亡期。 是故,同样的世界条件下,日本重在藉机发展新专制帝国的国力。
中国则一分为二,即藉改良来维护摇摇欲坠的专制大厦,和藉革命以进行对于专制制度的根本变革。 因而,当日本迅速地强盛起来时,我国恰恰处于革命前的腐败及衰落,和革命后的混乱与内乱,即历史的“阵痛”之中。 由是,两个民族和两个国家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才造成了国情和国力的巨大差异。 换言之,就是当满清王朝日趋衰亡和堕落之日,却恰逢日本国力日渐发展和强大之时。 蕞尔之邦的日本,既在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战争中打败了老大的中国;又在一九零四年的日俄战争中,打垮了同样在走向衰亡的庞大俄国,并取代了它在中国的部分权益。 此后日本才逐渐地成熟了它的“大陆政策”,即“霸世必先控欧,控欧必先取亚,取亚必先侵华”的侵略和扩张政策。 这个“大陆政策”,在性质上虽是一个岛国因暂时的强大所膨胀起来的疯狂野心;但在战略上却因它将“取亚必先侵华”放在第一位,因而它对中国的野心,便于近百年间日渐地形成起来,和日渐地付诸于侵略的行为了。
三、正是中、日两国如是差异的国情,才带来了中日两国国力和军力的巨大悬殊。 如果说,一八九四年中国的战败,实非军事弱势所致,而为国势之衰所决,那么,三十余年后,在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则两国的实力— — 主要是军力的对比,已是天地之差。 据资料统计: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陆军可使用兵力已达四四八点一万—— 包括预备役、后备役和补充兵;而我国除补充兵源外,仅有二三零万。 日海军吨位一九零万吨,已超越一九三零年伦敦海军会议所规定的英、美、日海军吨位的五:五:三之比,而成为五:五:五,是我国海军吨位的十九倍,亦有资料称三十一倍或三十二倍。 日本作战飞机有二七零零架,我国仅有六零零架。 而日本一个师的武力装备,于战争之初曾相当于我国一个师武力装备的三倍;于战争之中、后期,已相当于我八倍甚至九倍。 中国军人数人合用一支枪的情形随处可见。 同时,日本能制造各种兵器,我仅能制造轻武器。 日本国正是恃于这样的武力优势,才不仅敢于“取亚必先侵华”,而且敢于叫嚣“三个月内一定灭亡中国”。

综上所述,正是在国力与军力的悬殊对比之下,我国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才必须周详考虑,措置适当,既要制定科学的大战略,又要先求国安而后能制酋,方才能克敌制胜,非亡我而亡敌。 一言以蔽之,即以当时自身的国情与国力计,倘若没有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先生领导对日抗战的坚定意志,和指挥对日抗战的正确战略,并能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种种颠覆和叛乱,则中国人民不但会付出更大的牺牲和痛苦,甚至完全可能招来亡国灭族之祸。
三 蒋介石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被迫性与正确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辞典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国共关系史”中,大约除掉由“四一二”所代表的国民党“清党”,曾使共产党对国民党恨之入骨以外,大概只有国民党于三十年代上半期决策并实行“安内攘外”的国策,方为它所痛恨不已的了。 由是,中国唇每一本御制的现代史教科书,从标题到内容都必把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狠批臭骂一通。其恨恨之言,何止溢于言表,确是涌自肺腑。
然而,国民党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究竟从何而来? 究竟正确与否? 是否如中共所经年谩骂的那样,乃是一个“卖国”的国策呢?

第一、“安内攘外”是为现实逼迫所产生的正确国策

如前所说,自一九二八年北伐告成、中华民国初获统一,直至一九三七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间十年,外有苏俄和日本对我国的颠覆与侵略,内有军阀残余势力的武装叛乱和中共在苏俄指挥下的武装叛国。 由是,日本帝国因中国的内乱而扩大侵略,国内的叛乱者又因日本的侵略而扩大叛乱。 诚所谓“叛徒军阀唯恐赤匪之肃清也,乃出兵以援之,叛变以应之;帝国主义唯恐军阀之消灭、中国之统一也,乃惹起外交纠纷以牵制之”。 如是而给中华民国“外求和平与内求统一”的历史要求和她建国、治国与继续护国、护法的历程,带来了内外受敌、交相煎迫的艰难时势。 然而,如前所述,也正是这样一个艰难时世,才逼使国民党和蒋介石因警觉而产生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并于一九三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即九一八事变前夕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始号召“我全国同胞当此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以忍辱负重之毅力雪党、国百年之奇耻……惟攘外必先安内,去腐方能防蠹。此次如无粤中叛变,则朝鲜惨案必无由而生,法权收回问题亦早已解决,不平等条约取消自无疑义……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 “为不使国家于忧患痛苦之中增分崩离析之惧”,“安内攘外”的思想,遂由此而生。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国民党于南京召开“四大”,蒋介石于会上提出了要“团结内部,抵御外侮”的思想,指出“我们要对外面不屈服、不妥协,唯有对内讲求团结的方法”,并认为“党内团结,熄灭党争”同样是“攘外安内”的重要前提。 彼时,既因锦州一战而致东北全境陷日,又因日军挑衅上海而爆发第一次淞沪抗战。 此后国民党虽因国难当头而党争渐息,粤乱渐平,但中共却乘国难当头迭生叛乱,公开叛国:非但乘机建立“国中之国”以附苏俄,以乱祖国,所建乡村俄属“苏维埃”政权,更已扩张至豫、鄂、皖、赣、湘五省。 时因国人已渐能明燎中共“乘国难以发难”的意图和作为,蒋介石乃于一九三二年六月宣布了“安内攘外“的国策。 是年六月十八日蒋又于江西庐山召开上列五省剿匪会议,决心剿共以求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先求国安而后能御敌。 由是可知,在荡平了新旧军阀叛乱,熄灭了国民党内部的党争,平息了粤乱之后,应该说“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之对内所指,就主要是剿灭“乘国难以扩大叛乱和叛国的中共”了。

第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具有历史的正确性

纵观自晚清至民国的历史,于中国人民意在图强御侮的艰难奋斗岁月里,亦无不浸透了“先安内而后攘外”的精神和策略。 晚清时代,面对着“外敌駸駸内向和内乱此起彼伏”这样一个艰难时世,清王朝能员大吏李鸿章所提出的“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主张,以及由中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们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富国强兵之道,乃是最早地浸透了“攘外必先安内和攘外必先强内”的精神。 及至一八九四年甲午一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国殇之情,方使孙中山等新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必须先推翻“洋人的朝廷”即满清王朝,才能“安内”与“强内”,然后才能去争国际间的平等,才能达成民族独立的革命目标。 由是孙中山才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一条“先治国本,再御外侮”的革命方略,即以建立共和的中华民国来取代专制腐败的满清王朝,彻底革命以求新。 这无疑又是“攘外必先安内”之精神与思想的重大体现。 及至辛亥首造成功,袁氏复辟乱国,日本迫我接受亡华的“二十一条”之际,虽然民主力量中,尤其是海外华侨曾反其道地提出过“助袁以强国,方可反对日本二十一条”的糊涂思想,然而,一是孙中山先生坚持必先除国贼才能御侮,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二是袁逆为谋公然复辟帝制,竟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从而才使国内外幡然共识“攘日必先去袁”的正确性。 一九二六和一九二八年的两度北伐,虽然遭遇日本和西方列强于公开、于暗中的种种挑衅和阻挠,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革命军亦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精神,或化解冲突,或忍辱负重,甚至绕道北伐,方才迅疾地达成了北伐推倒军阀的成功,然后再迫使日本在“济案”的谈判中让步,并迫使列强承认中华民国的统一。 相反,历史的事实亦告诉了我们,只有中国国民革命和中华民国的一切公开和暗藏的敌人,只有他们,才会“揭橥对外之旗帜,以动摇统一之根本”,以要求“先攘外而后安内”,其意乃在挑起列强对我国国民革命的干涉和阻挠,与对我国和平统一的破坏,以便乘机扩大叛乱和叛国。 由此我们竟可以说,“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不仅因现实的被迫性而获得了现实的必要性,而且因其历史的科学性而获得了现实的正确性。

但是,这一正确国策却遭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攻击、诅咒和谩骂。 这自然是因为“先安内”的决策,实在是击中、更击痛了中共“图乘国难以扩大叛乱和叛国”的阴谋,更使得中共在国家逐步获得“内安”的政治局面之下,越来越失去了叛乱、叛国和“革命”的条件。 政府军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围剿固因两次对日抗战而被迫停止,但由忍辱负重而签订的“何梅协定”,07 却赢得了第五次围剿的时间和胜利。 中国共产党因此而亡“苏维埃共和国”,并为了投奔苏俄而辗转逃窜西北,濒临旗倒人散的绝境。 如是,中国共产党攻击“攘外必先安内”的正确国策,实因它深怀切肤亡命之痛而不足怪也。 然而,反对这一正确国策的中国共产党,在它终于夺取了中国大陆政权之后,却在“外患内忧荡然不存”的绝对和平时期,极端地和持续地推行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党策”(参见下卷)。 再者,如果今天的日本国敢于再一次发动对中国大陆的侵略战争,则和平时期就在高喊“稳定压倒一切”的中国共产党,将一定会“先安内而后攘外”,并将为了“先安内”,而不知又要杀掉多少无辜的生灵,就更不用说还会容许国人去建立一个“附俄乱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乘机扩大叛乱和叛国了。 08

时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之外患内忧齐相逼来,中华民国政府鉴于“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敌”这样一个至理,为不至于因“家不和而外人欺”、“家乱而外人更欺”这样一个人尽解之的常识,而在日人侵我、军阀叛我、苏俄坏我、中共叛国的交相煎迫之下,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意在肃清或举枪以反叛、或横刀以割据、或竟敢公开号召武装保卫苏联的内奸,以造成“统一方能御侮”之真正团结抗战的局面,难道竟是错误的、而不是正确的吗?

四 蒋介石决以对日“和战并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诚然,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因中华民国政府军、即国民党军队在全国战场上的浴血苦战,乃使所有曾经指责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尤其是蒋介石先生“不抵抗”或“不积极抵抗”的诬蔑不实之词,立即烟消云散。 但是,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战开始前,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先生之所以受到“不抗日或不抵抗”的指责,如前所说,提出指责者,一是企图借抗日之名而叛乱和叛国者,二是对政府的“和战并用”决策不甚了了者,三是一些为中共所着意串连和煽动起来的所谓民主派及年轻学生。 09

但就历史的事实而论,是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至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决以“和战并用”的决策,非但没有错,而且完全正确。 其理由是:

一、北伐告成后的中华民国,诚处于“外求和平、内求统一”,以图巩固与发展的历史阶段。 是故,为了和平,就必须尽一切力量制止战争。 而要制止战争,就不能不在日本侵略的威胁下,采取请“国联”出面斡旋和派代表与日本谈判这样一些和平手段。 一九八九年后的中国大陆史家已经指出,芦沟桥事变之后,胡适之先生就曾对决心要付以死战的蒋介石先生建言说“外交路线不可断。”10

显然,这既不是妥协和投降,更不是不抗日和不抵抗,而是为尽一切力量以制止侵略战争的爆发,和尽一切力量以赢得反侵略战争胜利之双重目标所致。 是历史上和国际上所惯用不腻的手段。

二、如蒋所言—— “我们是弱国,要对自己的国家有忠实的估计。”因此,一方面应该是“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另一方面又应该将“任何解决均不得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弱国外交的最低限度”。11

因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12

这就说明“和战并用”非但不是唯求和而不战,而是和为手段,战为根本。 恰是因时、因势而既要避免战争,又要在战争不可避免时,决心付予一战的正确国策。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已明确指出:“此次事件,固希望和平解决,但若不得已而需以武力自卫,就可以必定得到最后的胜利。”“因为我们的军备武力虽然不如日本,但因我们国民的知识程度提高,所增加的卫国的力量,实在足以保卫我们国家的存在。”13

三、“九一八”以后,蒋介石曾明确表示要“暂不抵抗”,一是为了“千万不要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14
二是要“效法印度甘地对英国不合作的办法,来应付日本,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外交上要采取拖延”、即“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目的是为了“准备好了再干”。 15
欲如是,无非因为一是国弱,二是国乱,三是“惟冀除我民族之根本大患”的“赤祸”、即“俄祸”。 四是要为抗战尽量地做好思想、物质、军力等各个方面的充分准备,五是要尽量拖延日本全面侵华的时间表,以使得我国抗战能够与国际战争“接轨”,即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成一体,从而赢得国际间的支持和援助。 此其一。

其二、正因为“和战并用”的决策,是出于蒋介石对日本和对本国均有忠实估计的结果,所谓知己知彼,因而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他才该打即打,该和即和。 和为手段,打则为根本,“应战而非求战”,并且忍辱负重,甘唱白脸,以“国人要打、政府要和”之双向策略,来对付日本,诉诸国际。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就曾将分别驻扎在京沪和京杭线上的第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师合编为第五军,命张治中率领赴沪协同十九路军作战,却又将抗战的荣誉尽付十九路军。八九年后中国大陆的史家曾对此详细地叙述道:二月十八日,他(指蒋)曾致电勉励第五军说:“抗日为整个民族存亡所关,决非个人或某一部队荣誉问题,决无彼此荣辱之分。此次第五军加入战线,固为敌人所畏忌,亦必为反动派所诬蔑。苟能始终以十九路军名义作战,更是足以表现我革命军战斗力之强。生死且与共之,况于荣辱乎何为?”虽然当时一般舆论震于蒋光鼐、蔡廷锴、翁照垣等之宣传,均以为只有十九路军能抵抗,慰劳之仪物,亦只送十九路军各部。 然而,第五军艰苦作战,绝不自暴。蒋亦因此而致电张治中曰:“在前线必须让功于十九路军,只期歼敌,切勿有所竞争,即有不能堪者,亦必为国家忍辱负重。当知在此生死关头,与十九路军应视同一体,外间毁谤,一切置之。如外间不知我八十七、八十八两师同在苦战,正吾人所求之不得者。”16
其意无非是为了向外界标明,他的政府欲“不抵抗”,而中华民国的国民诚不可欺。 如大陆史家借《陈布雷日记》所言:“蒋如此精诚,真堪泣鬼神而动天地者。”17

其三、一九三三年春长城抗战爆发时,据中国大陆史家称:蒋介石从抗战总战略出发,为堵敌西进,曾于是年元月十日、二月六日、二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四次致电张学良,一方面具体部署集中热河,固守陵源、平泉、赤锋三点之长城抗战方略,一方面一再勉励张说:“时至今日,吾等军人为国家民族争人格,为公理正义尽责任,唯有牺牲一切,以报党、国。”。在张学良守土无能、引咎辞职以后,蒋介石又亲自北上石家庄、保定和北平,部署和鼓励作战,命宋哲元部的冯治安师和徐廷瑶部的关麟征等三个师死守古北口,激战两个多月,遂创长城抗战之最为可歌可泣的业绩。 18 一九三五年,蒋介石在亲自视察芦沟桥防御工事时,曾携一工兵营长,亲自匍匐爬行千余米至我方河边堤下考查地形,然后指示在永定河我方略高之河岸下构筑反斜面阵地,以将枪砲口对准己方。 后来,当事变发生,日军横跨芦沟桥对我作正面攻击时,立即受到我反斜面阵地的巨大火力阻击,果使敌攻击受挫。

四、“和战并用”的决策之所以正确,还因为这一决策在事实上赢得了全民抗战的准备:
一是于国难当头之下赢得了制止内乱的时间,使中华民国政府军对中共江西苏区的围剿获得基本成功。
二是次第平息并团结了自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之后,曾打着抗日旗号以继续称叛的某些新旧地方军事势力,如迫使陈济棠下野和团结李宗仁等抗战。 19
三是召开国民党“五大”,从而造成全党团结起来积极准备抗战的局面,从而维系了国家统一之根本。
四是利用这个决策所赢得的时间,积极地在军事、物质与国民精神上准备抗战。

这具体表现在:
其一、积极培训军队,购置武器装备,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已购买一万金马克的武器装备和兵工设备,装备成四十个师的兵力。 20

其二、据大陆史家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已将全国战场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正面,包括山东区、河南区与徐海区。 二是晋绥侧面阵地,包括山西区、绥远区。 三是东正面,包括江苏区、浙江区。 四是南海区,包括福建区、广东区。 五是警备区,包括陕甘宁青区,湘鄂赣皖区、广西区、滇黔区和川康区。 然后在郑州、开封、徐州、海州和京沪一带设置防御工事。 其中,在江浙区的五个防区、十六个阵地上,计划建造二六零六个工事,至一九三七年二月已建成二二六四个。 在山东区、鲁东阵地计划建成三三个工事,至一九三七年初均已建成。 在河南区的豫北分区九个阵地计划建造一三五三个工事,至一九三七年二月已建成一二七三个。 其它三个区均有建设工事的计划。 同时,蒋介石还将南京一线、上海一线与杭州一线的工事构筑任务,分由谷正伦、张治中和张发奎负责,前后投入一百多万圆,并由驻军八十七、八十八师担任构筑任务,至一九三七年春全部完成。 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速,连日本侵略者也叹为观止。 21

其三、修好西南地方势力,使云、贵、川等半独立省份能够出于避免赤患、繁荣西南之考虑,同意在彼建立全国抗战根据地,为坚持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至为重要的地域基础。 一九三四年中共残余流窜西南时,中央军曾有应邀进入西南、“保护”他们逃过云、贵、川的做法,22 目的就是要向地方势力表示,中央政府非但要保护西南不受剿共战事的破坏,而且对他们并无企图之心。 一九三五年蒋介石“单骑走西南”时,即能够使四川的军政始统一于中央,亦不能不说是得力于对西南的正确方针。

其四、为张扬新生活,反对旧习俗,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民的思想与生活素质,乃发动“新生活运动”,以为坚持持久的民族战争作精神和人格的准备。 是故日本官员阿部信行曾强调指出:“新生活运动是排日运动的结晶。”又称中国有三件不可轻予看过的大事,就是“整顿财政、整顿军备和新生活运动。”23

其五、诚如蒋介石所预言,“设若中国战事延长,势将扩大为世界战争”。 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因决以“和战并用”的战略策略,才既未予日本提前全面侵略我国的藉口,又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终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成了一体,从而得到了欧美从自身需要出发,而在道义和物资上所给予的援助,为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增强了战力。

五 蒋介石持久战思想的形成及其决策与贯彻

应该说,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决以“攘外安内”与“和战并用”的国策,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对于“持久战”思想及其决策的形成,也起到了促进和保证的作用。 反之亦应该说,正是蒋介石先生自“九一八”始,即产生并逐渐地成熟了他的“持久战”思想,才有力地推动了“攘外必先安内”与“和战并用”之决策的制定。 而蒋介石先生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形成“持久战”的思想和决策,原因在于:

一、他具有日本随时可能侵华的思想准备

诚如他后来在《中国的命运》第四章所指出的那样,“要知道济南、五卅事件之后,日寇大陆政策的野心,昭然若揭,随时可至”。 所以,一是在二七年访日会见日首相田中义一时,他就曾直率地告诫日本说:“勿再以为中国革命成功,其东亚地位动摇”;“勿再利用中国南北分裂,从中操纵”;勿再“利用(中国)无知军阀,压制(中国)民众”。 24 并于是年十月二十三日发表“告日本国民书”,要求“日本方面对辛亥以来的对华政策有所反省”。 二是九一八事变两年后,他在分析日本何以会公然侵略中国的原因时,曾剀切地说道:“九一八以前二十年中,我们和帝国主义的斗争,都是局部的冲突,没有正式的作战。我们历来的革命对象,始终是国内的军阀,而帝国主义也始终没有正式出兵进攻我们,有企图消灭我们的决心。这就是当时我们革命军的力量,还不充足,所以帝国主义不大注意;换一句话说,就是他们在当时看不起我们。但是,到最近几年以来,他们看到我们革命的力量一天一天的发展起来,快要把整个国家统一起来,就要打倒实行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了,因此遂嫉恨而且惊慌起来了,所以不得不乘现在中国天灾人祸齐相逼来的时候,赶紧拿军队来压迫我们,并且下最大的决心来消灭我们。”“九一八以来,帝国主义积极侵略我们的原因,一是他们恐惧我们的力量,一是我们国内再无可拱他们利用的军阀。”“这是我们革命力量增长的结果,也就是我们革命的直接对象之转变。”25

二、他具有坚决抗战的决心与抗战必胜的信念

蒋介石在“九一八”后一日的日记中曾写道:“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时,来侵略我东三省矣!呜呼!痛哉!余唯有鞠躬尽瘁然后而已,拚我一身以报我总理!报我先烈!报我民族!”此其一。

其二、九一八事变,“据中正意见,可为两点之实验:一,实验国际间有无正义……。二,实验我国是否能全国一致,发挥爱国精神,以御外侮”。 26

其三、他之所以在“九一八”以后采取“和战两用”的策略,是为了“此刻暂且含忍,绝非屈服。如至国际信义条约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该忍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的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领导全国人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和国家人格”。 蒋介石于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即九一八事变后四天,在中国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的这一讲演,无疑和他在数年后国民党“五大”上的报告,尤其是“七七”事变发生后他那个着名的“最后关头”的演讲,互相映照,相得成证。 他在“最后关头”的讲演中曾这样说道:“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拚全民族的性命以求国家的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你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

其四、因他怀有“必至最后胜利”的信念,他才有着“抗战到底”的决心。 也正是这个信念和决心,才促使由他所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能于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七之内忧外患交相逼来的艰难时世之下,既决策“和战并用”,该和即和,该打即打;又决策“攘外必先安内”,一求党内团结,二求国家统一,三求剿共胜利— “冀除我民族的根本大患” ,四是以建设为本,同时以“社会、交通、经济等各方面建设工作的方式,来掩护作军事抵抗侵略的准备”。 至“七七”事变爆发,他对抗战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已公开地表述得十分清楚。 除着名的“最后关头”讲演以外,同年八月三十一日,他还在答法国《路透社》记者问时又一次坚定地表示说:“中国必须保持其主权,维护其行政和领土完整。”并且宣称:“我个人坚强的自信,假如日本继续侵略,中国一定不为日本所败。中国将要保护其领土以至最后一弹一卒……”

是年十一月八日,蒋又在南京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称:“须确立最后胜利之自信。”

九月二十日,他还在答《巴黎晚报》记者问时说:“如日本在中国境内从事侵略一日不止,则中国之抗倭战争一日不止,虽留一枪一弹,亦必坚持奋斗,直至日本放弃其侵略、并撤回其侵略工具武力之日为止。”

三、他对建设西南大后方以作为长期抗战的根据地早有规划

首先,蒋曾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两天后的日记中写道:“日寇野心既已爆发,必难再收,东亚从此无宁日矣!”由是而知,蒋介石对日本全面侵略的可能性和长期性已有估计。 再者,蒋介石早在一九三二年即已提出,万一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即将国都迁往四川,27 以应付长期抗战,因此才确立了一条“修好西南”、并使西南与中央统一的方针。 待修好西南事成,蒋介石方于一九三五年八月有信心地说道:“即使我们丢失了中国关内十八个省中的十五个省,只要四川、云南、贵州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我们就一定能打败任何敌人,收复全部失土。”28 其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显然已有所定。

四、他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和前途具有远见卓识

九一八事变一发生,蒋介石即在江西指出:“日本侵略东亚,情形的奇突实在是国际间从来没有的事。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随后,他又在九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日人侵略实行,世界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开始矣!不知各国人士能见及此否?”29 这一认识无疑对他的持久战思想的形成,和他要将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轨”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他曾说道:“日本无持久作战的战略资源。只要能与日军周旋到某一程度,它若不是北侵西伯利亚,就是南下南洋群岛(印尼),引起对苏俄或欧美对抗。但西伯利亚尚属生地,而南洋石油业已开采。西伯利亚只有煤铁之蕴藏,唯南洋才有橡胶。德国人虽已发明人造橡胶(buna)。但高性能之橡胶要件,如高速度、高重量之军用机之轮胎,仍必须用大量的天然橡胶;人造橡胶,只可掺极少许。所以,日军非与美、欧冲突不可。如此中日战争将成为世界大战之一部分,而将与世界大战同时结束。”30

当中国独立持久的抗战已经坚持四年半之时,历史的发展果不出蒋所料。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蒋介石遂立即抓住他料之必至的历史机遇,于珍珠港事件发生当日,约见英、美、苏各国大使,宣布中国对轴心国宣战的决心。 翌日七时,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按:以往是应战),同时宣布对德、意两国立于战争地位。 同日,蒋介石又主动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立即于反轴心国各国间组织某种联合军事会议。 丘吉尔立即赞成,罗斯福主张迅速采取行动,斯大林藉口对德抗战而不愿意对日宣战(参见上卷第七章)。 至一九四二年十一月,终于在华盛顿发表了由中、美、苏三国领衔、有二十六国签署的“联合国共同宣言”,约定“加盟各国应各尽其兵力与资源打击共同的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军队单独媾和”。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因罗斯福建议,蒋介石亦被正式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负中、泰、越、缅北战区总指挥。 31

诚如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蒋介石在重庆东亚联合军事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美、英、荷在太平洋上,早已成立共同作战计划,而始终不通知中国,是其视中国为无足轻重,徒利用我消耗日本实力……往者,美国限制日本,不许其南进北进,独不反对其西进。而今则日本全力侵华之危机,已不复存在矣!” 。 是故,“我国抗战,以后如能自强不息,则危险已过大半”。 蒋介石的话,既指出了英、美、荷徒利用我国消耗日本力量的极端错误,又表示了蒋期与世界大战“接轨”之持久战思想的正确无误。

五、他的持久战思想为决策伟大卫国战争的总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中华民国最高国防会议正式决以全面抗战,并决策了“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以持久对速胜— 非以打垮敌人为目标、而以拖垮敌人为目的”的持久战总战略。 同时,在第一期抗战的指导方针上,确立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战略原则,重在赢得时间,消耗敌人,粉碎敌人“三月亡华”的狂梦,促成我西南持久抗战基地的形成和巩固。 为此,最高统帅部将国军一部集中华北,于平汉、津浦、平绥三线实行节节抵抗,以拖住敌于华北的兵力;又将国军主力集中于华东,采取攻势,造成在上海进行“决战”的态势,诱使并逼迫敌人改由北向南为由东向西战略,使其不能迅速劫夺我以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并沿京汉、津浦两线切割我战场,直至由西向东以逼歼我军。

据八九年后大陆史家称: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九日,蒋介石在亲赴淞沪大战前线时,即对第三战区师以上军官指出:“两个半月以来,我们虽然没有得到大的胜利,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战略下,已使敌人受到了意外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实在已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32

其后,蒋又在十一月十一日致“九国公约”电中明确声明:“中国军人从上海撤退,乃战略关系,且为长期抗战之计……此乃战略上必要之举,吾国政府与国民务当抗战到底,咸已具有决心,暴敌实无以动摇之。”

因台儿庄大战胜利而举国欢腾时,蒋介石曾立即指示第五战区,称:“台儿庄之战,不过是第二期抗战初始之胜利……长期抗战主要在消耗敌人之战斗力,而不在一城一市之得失。此点应有深刻认识。以免对持久战心理发生不良影响。”33 彼时,蒋并决心取消原拟扩大台儿庄战果的徐州大战,自徐州地区有计划撤兵。 六月三日,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此次我军撤退愈速,敌进将更迟缓。在长期战争中,不可以一时进退定其成败。战略之撤退,如能达到预期效果,即胜利也。”对此,李宗仁亦认为:“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失守,到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弃守徐州,我军在津浦线上与日军周旋五个多月,使其不能打通津浦路,乃充分发挥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战略计划。”34

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八日,武汉会战正打得异常激烈之时,蒋介石曾对英《每日先驱论坛报》记者斯诺称:“纵令将来武汉有不能守之日,殊亦无损于抗战于毫末;中国之今日,固在长期作战以消耗敌人力量,而获得最后胜利。相信保卫武汉之战,必使敌遭受重大之损失也!”蒋同时亦在日记中记述:“余对防守武汉,决不作无谓之牺牲,必须保持相当兵力,待机运用,以作最后胜利之基础。”据八九年前的中国大陆史家称:“由是,在对武汉作战的指令中,他(蒋介石)才要求部队采取以攻为守,积极防御之态度,指示中国军队必须力求战而不决之战略决策,拖住日军和发动有限度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35

自淞沪抗战至武汉弃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为实现持久抗战总战略,确实如是坚决和主动地贯彻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前期战略,并获得了成功。 诚如蒋介石断言的那样:“我们的敌人打得愈久,它就会更深地陷入困境;而我们打得愈久,我们将变得更强大,更坚定。”36

另外,也正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既能够决以持久抗战的总战略,又能在前期抗战中为坚决贯彻这一战略总原则,而逐步赢得“以时间争取空间”的战略性胜利,次第粉碎了日寇图以武力迅速亡我的野心。 因而,当日寇已知“武攻”难以亡我时,竟又发起“和平攻势”,企图以“文攻”来亡我,但为蒋所坚决拒绝。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由德国大使陶德迈所转交的日本议和条件(六条),因不符合中华民国政府事前所决定的,“只有在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获得严格尊重的条件下始能同意调停”的立场,而为中华民国政府和蒋介石置之不理。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因日本已陷我南京,便又藉机发表了一个“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并声称此乃是“日本政府于南京陷落后,对于中国国民政府予以反省其态度之最后机会”。 中华民国政府仍然坚决不予理睬。 至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武汉会战结束,中国持久抗战局面已经完全达成之时,日本首相近卫又发表声明,企图诱我和谈。 蒋介石立即指出:“它不过是敌人欲整个吞灭中国,独霸远东,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与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国家欲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37 敌人欲以“文攻”亡我的阴谋遂以失败而告终。

一言以蔽之,中华民国卫国战争的长期坚持和最终胜利,是与蒋介石持久战思想的形成、决策和贯彻,决然不能分开的。 或曰,正是蒋介石持久战思想的形成和中华民国有了持久抗战的科学战略,中国人民才能够坚持持久抗战并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至于毛泽东在中国大陆人人皆知的“光辉着作”《论持久战》,是何时出笼的,怎样出笼的,以及它为什么要出笼和出笼的真正企图是什么,详见下卷第四章。)

六 国民党军队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是血写的事实而非墨写的谎言

(一)国民党军队的前期艰苦抗战

综八年全面抗战的历史,其最为壮烈惨痛者乃是全面抗战开始后的第一年。 这是因为:一、日本有三月亡华的狂梦。 二、日本试图沿平汉、津浦、平绥三线迅速南进,抄堵我西南后方,切割我华东战场,再由西向东迫我于死地。 三、为堵日军南进,我必北堵日军,节节抵抗;同时东战日军,假以决战,分其兵力,迫使它改变南进、东进战略。 四、为实现持久战总战略,就必须夺取“以时间争取空间”之前期战略的胜利,以将我华东、华中之人力和物资迅疾西撤,以固我持久抗战的大后方。

中华民国政府军—— “国民党军队”,正是为了达成上述战略目标,方付出了最为惨痛的牺牲,更赢得了持久抗战的最初成功,并为长期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鉴于日军急于巩固华北战场,以图迅疾南下,扑我中原,蒋介石乃命令平汉、津浦、平绥沿线我守军,逐次、逐节地予以坚决抵抗,并藉黄河之天然屏障,造成以忻口、太原为中心的大型会战,使分兵平汉、津浦与平绥三线进攻的数十万日军,因我方的顽强抵抗,而不能迅速结束华北战局。 是故,自七七芦沟桥事变直至十一月太原失守,华北战事告一段落,不仅拖住日军达四个月之久,使日军不敢弃华北,下郑州,打武汉,以从西线完成它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并且被迫与我沿平汉线次第打响了保定战斗和石家庄战斗;沿平绥线打响了南口战斗、张家口战斗和平型关战斗;沿津浦线打响了平津之战、姚官屯之战和德州之战等十数次大型战斗。 据八九年后的大陆史家称:在此十数次大型战斗中,天津之战“经保安队奋战,予敌以重大创伤”;南口之战“与敌鏖战旬日,给敌以重大之打击”;姚官屯战斗中“庞炳勋部顽强抵抗,激战四昼夜,歼敌甚众”;“德州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全团壮烈殉国”;“平型关战斗,几歼敌板垣师团”。 忻口大型会战历时一月有余,是为最激烈者,“是役,歼敌三、四万,我军伤亡亦甚为惨重,郝梦麟、刘家祺两位将军壮烈殉国。”39

二、为改变日军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避免出现日军逼我由西向东退却的劣局,诱敌由东向西,中华民国政府最高国防会议决定,集中主力于华东,主动发起进攻,造成八一三淞沪大战(一九三七),40 使原驻上海的一万八千日军,鉴于我先后投入五十余师,七十万人,诚如决战态势,只好忍痛从华北及国内抽调十个师团和海军陆战队赴援,总兵力不下三十万人,大砲三百多门,战车两百多辆,飞机二百多架,兵舰数十艘。 “其战斗力之强,火力之旺,一时无两。”双方伤亡之惨重,举世震惊。 但因它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梦,使国际观感为之一新,令国际间对我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反侵略战争始抱敬意。 其次,它将暴敌死死拖在上海三个月不能西进一步,使长江中、下游的工厂、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为实现持久抗战总战略奠定了基础。 再之,它使侵华日军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终于破产,使侵略者在华不能任意行动,使其因抽调华北兵力以助淞沪之战,乃造成了我军在华北的有利形势。 终于使我军达到了对日消耗战的战略目的。 据日本陆军省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宣布的战况称:“自八一三至十月底,我军在上海死伤达四万人”。 41 其着名的木津根航空兵大队,仅于八月十四日的空战,即被我以六比零之数夺以全胜。 为此,日本不仅叫喊要重估我兵力,而且要重估我军抗战的军威和士气,及我国民团结抗战的决心。

三、八一三淞沪大战后,因我国抗战已赢得实现战略退却的第一步,是故,中华民国政府一方面确定为保卫首都而顽强一战,是为“人心”而战;一方面则在南京弃守后,仍然坚持东守津浦,道行,即为堵敌西进、保卫武汉而诱敌北上,造成徐州决战之态势,使津浦线南北两端的日军,既不能从速打通津浦线,又为徐州决战所诱惑,从而拖延了它西向进攻武汉的时间。 此即为实现以“时间争取空间”之前期战略的第二步。 在本阶段内,以蒋介石为首的最高统帅部,一是命令海军封锁南京以西江面,防止日军迂回江西,东上徐淮,西进武昌。 二是在南京弃守后,命令主力北上,回首与自沪西进、求从南京北上的日军,反复纠战于津浦线两侧与淮河两岸,使之不能与津浦线北面日军会合。 三是在韩复渠拥兵自保,弃城失地,致使济南失守之后,命令张自忠率第五九军增援庞炳勋部,死守临沂,造成两军夹击日板垣师团,并迫之仓皇一退九十里,困守莒县城内,沿途遗尸甚多。 四是在迫使板垣师团已成瓮中之鳖,并不能与自兖州南犯的几谷师团对台儿庄形成夹击形势之后,与敌几谷师团大战于台儿庄,并获大胜,使三分之一日军被阻于徐州西北,不能对我军实行由西向东之包围和聚歼。 五是于台儿庄大捷之后,当敌人为打通津浦线而合围徐州,兵力已增至三十多万,而我兵力已达六十多万时,我军决于五月初自徐州地区有计划撤退,并于规定时间抵达豫南豫北等指定战略地点。 由是,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失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徐州弃敌,政府军乃与日军在津浦线上周旋达五个多月,超过预定的四个月时间,进一步实现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前期战略,迫使敌人按照我军的作战方略,改由北向南为由东向西,使敌既不能速亡中国,又不得不一步步地陷进了长期战争的泥淖,更使我一步步地赢得了持久抗战总战略的胜利,从而日益增强了我国军民持久抗战必胜的信念。 如李宗仁所说:“我如果在津浦线将敌人拖住数月,使武汉后方有充分时间重新部署,则我们的抗战还可以继续与敌人作长期的纠缠,以待国际局势的转变。如我军在津浦线上的抵抗迅速瓦解,则敌人一举可下武汉,囊括中原,使我方无喘息机会,则抗战前途就不堪设想了。”42

四、针对日军重新决定沿淮河西进大别山,和沿扬子江西进以共同进攻武汉的战略,为避免与敌机械化部队在平原作战,和防阻敌人机械化部队沿陇海路西进,对我人力行军实现超越性追击,经第一战区建议,最高统帅部乃决定炸开花园口大堤,以淹阻西进的日军。 对此,李宗仁曾说:“六月九日因花园口的河堤被炸,黄河与东南汛区顿成一片泽国,敌方辎重损失甚大,敌军沿陇海线两侧西进的计划遂被我统帅部完全粉碎。”43

虽然花园口决堤,使河汛地区的人民遭受了惨重损失,但为了抗战,为了我民族的存亡,其乃为不得已之牺牲。所谓“弃一方之众,以存我一国之民”。 古今各国战史皆富其例,历史功过自明。

五、面对日军欲攻占武汉以亡我中原的战略企图,与其纠结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余架,划江分由南浔路、瑞武路、并沿长江北岸及沿大别山北麓进犯武汉的攻势,和“武汉为天下中”、并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及全国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华民国政府于六月中旬即策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决计利用鄱阳湖及大别山的地障与长江两岸的丘陵湖沼作战,重点放在外翼,“无论攻守进退,皆可立于主动地位”。 并预期与敌作战四至五个月,以消耗敌人、粉碎攻势为主,并“不作无谓牺牲,必须保持相当实力,待机应用,以作最后胜利之基础”。 44 武汉会战自日军六月十二日陷安庆为始,至十月三十一日我主动撤离武汉为止,前后五个月,大小激战数以百计,歼敌二十万,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力量。之所以撤守,是因为十月十二日,日军在百余架飞机及数十艘军舰的掩护下,已强行于海南大亚湾登陆,并于十月二十一日陷广州。 至此,“粤汉交通既已截断,武汉地位已失去重要性”,故“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战作最后胜利之根基”。 犹如蒋介石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原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人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南之建设。盖惟西北西南交通经济建设之发展,始为长期抗战与建国工作坚实之基础,我唯西北西南交通路线开辟完峻,而后我抗战实力及经济建设所需之物资,始得充实供给而不虞之缺乏。今者我东南之人力物力已移植于西部诸省,西部之开发及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此后抗战,乃可实行全面之战争,而不争区区之点线。同时,我武汉外围五阅月之苦战恶斗,已予敌人莫大之打击,而树立我民族复兴之自信心,与发扬我军攻守之战斗再接再厉之新精神。故我守卫武汉任务已毕,目的已达”。 并称:“此次兵力之转移,不仅是我国积极进取转守为攻之转机,且为彻底抗战转败为胜之枢纽,切不可认为战争失利与退却,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蒋介石还坚定地说:“自今伊始,必须更哀切、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勇猛奋进以致力于全面之战争与抗日根据地之充实,而造成最后之胜利。”

至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为实现持久抗战而进行的“以时间争取空间”之艰苦卓绝的前期抗战,算是告一段落。 它确如蒋介石所说的那样,不仅达到了既定的战略退却之目的,又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力量,彻底破灭了日本帝国三月亡华的狂梦,并从此将侵略者死死拖在长陷不拔的着名“中国泥淖”之中,直至它最后的失败。 与世界各民族历史上任何一次反侵略战争相比,它在战略上的胜利,和为争取战略性胜利,而在以弱对强的极端劣势中所赋予的苦战和血战,以及由它给侵略者所造成的巨大打击,都是堪称为可歌可泣的和举世无双的。 一八一二年俄国为抵抗拿破仑的侵略,以火烧莫斯科为标志的库图左夫式战略退却,既不能与之相比;一九四一年苏俄在对德国抗战之初所出现的仓皇退却,更不能与之并论。

(二)国民党军队自始至终坚持艰苦抗战直至最后胜利

中华民国政府军—“ 国民党军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历经浴血苦战,确实达成了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战略目标。 自此,尚掩有西南半壁山河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其后将近七年的岁月里,一方面因能凭藉着西南大后方而继续坚持艰苦抗战,一方面则为着保卫大后方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继续坚持持久抗战,直至最后地打败了日本帝国的侵略。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中华民国政府在湖南南岳军事会议上制定的“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指出:“连续发动有限度的攻势与反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

一、一九三八年十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国民党蒋介石领导的主要战役

在前期抗战胜利的基础上,中华民国、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先生采取并坚持了“以攻为守、积极防御”的新一轮持久战略,不断地发动进攻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粉碎了敌人数十次的大型攻势。 据八九年后中国大陆史家称:“继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淮会战、台儿庄大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之后,自一九三八年底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仅国民党军队的对日大型作战就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豫南会战、晋南会战、枣宜会战、缅甸会战、豫中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豫西鄂北会战、反攻腾龙战役、滇西及缅北反攻战役、湘西会战及桂柳反攻。”“大型战斗则有阻止日军在海南岛及汕头登陆的战斗,阻止日军在钦州湾登陆袭取邕宁的战斗,粤北战斗,中条山战斗及晋东南诸战斗,冀省游击战,湘东战斗,鄂中战斗,鄂西战斗,鄂北战斗,策应长沙会战之宜昌攻略,鄂、豫、皖边区之粉碎日军十月攻势,攻克马当、长兴、宜兴附近战斗,镇海战斗,闽浙沿海及诸稽附近战斗,豫鄂皖边区策应长沙会战之战斗,江浙闽赣方面策应长沙会战之战斗,良口战斗,克服邕龙粤海沿岸战斗,惠博战斗,清远战斗,克复福州连江福清长乐战斗和朗溪战斗,郑州战斗,凌川附近战斗,克服五原战斗,绥西战斗,袭击开封战斗,皖东反扫荡战斗,大别山战斗,沙市东南战斗,荆江两岸战斗,第二次惠博战斗,雪州战斗,腾衡以北战斗,缅北各战斗,湘粤赣边区战斗,闽浙边区之追击战,赣江追击战,反攻广州作战。”45

二、中华民国政府和蒋介石先生坚持领导的长期浴血抗战

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 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二十二次,重要战斗一一一七次,小型战斗二八九三一次。 陆军阵亡、负伤、失踪三二一一四一九人。 空军阵亡四三二一人,毁机二四六八驾。 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其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为中共在一九八五年首次和公开承认者,就有八十五位;为中共史学界倡扬者,在一九八六年已经达到一百一十五位。 46

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从中央军校毕业的大约二万五千名军官中,就有一万名牺牲在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四个月。 47 在历次大型战斗中,国民党官兵象山海关保卫战那样整连、整营、整团地为国捐躯者,屡见不鲜。 据一九八九年后中国大陆史家记述,在一九三七年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官兵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源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竟达半数以上”。 48其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敌御侮的历史上鲜有其例。 上海五行仓库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的壮烈歌声震撼全球。 “多年来认为中国人是不善战斗和易受恫吓的英国人士,也惊于他们的骁勇善战和坚毅不拔了。史摩莱少将说:’他从没有看过比中国的敢死队最后保卫闸北更为壮烈的事了!’”49

一九三七年十月三日,受命于津浦北段予敌以节节抵抗的德州守军运其昌旅四五八团,在日寇的夹攻之下,与山海关守军一样,据城死战,全团殉国。 同月,在歼敌四万余人的山西忻口大战中,郝梦麟军长与刘家祺师长两位将军壮烈牺牲。

一九三八年三月,在津浦县南段为堵击敌军南下的藤县保卫战中,我军守城师长王铭章将军在发出“决以死拼以报国家”的最后电文之后,即于破城后的巷战中,与参谋长赵渭滨将军、邹绍孟将军同时壮烈殉国。 同年春,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所言“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的话,足以催人泪下。 冯玉祥后来称赞该役说:“……日本人想不到张自忠将军的军队那么听命令,那么勇敢……把日本军队打得落花流水。”50
一九三九年五月,在随枣会战中,虽然“我方部队久经战斗,无充分补充,本已残破,又缺乏平射砲等武器,对冲击的坦克无法抵御,所幸士气尚盛。士兵据壕死守,即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的勇者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的勇敢与牺牲的壮烈,笔难尽述”。 51

一九四零年五月,在枣宜会战中我虽然将日军的大部兵力包围在襄东平原地区,歼敌甚众,但因敌一部突围,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立由方家集率七十四师追击南窜之敌,铣日(十六日)在南瓜店附近与敌激战,敌以步骑三、四千人附炮二十余门向我反攻,非常激烈,我军殇之殆尽,敌以大部向我包围,接近总部,总司令抱有敌无我之决心,亲率总部官佐及特务营作最后的苦撑,卒因弹尽力孤,总司令竟以身殉国,官佐及特务营营长以下同作壮烈牺牲,生存无几”。 52 蒋介石得知张自忠殉国,亲自纂文哭之。

一九四一年三月,在第二次上高会战中,面对敌三十三师团一部、三十四师团一部和第二十混成旅全部的强势兵力,我王耀武军与敌军鏊战十四日,终日与敌搏斗,各处高地屡得屡失,毙敌一万。 我王部将士牺牲一万人以上。 同年四月,在浙赣战役中,我海门守备部队指挥官蒋志英率军死战倭寇,与众多将士一起壮烈牺牲。

一九四二年元月初,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我与敌之激烈战斗遍于整个会战之中。 第十军师长黄钟将军在其“三战长沙”的日记中记曰:……终日在激烈战斗中,刘阳门、北大马路均起巷战,新军路肉搏四次;本师为夺取陈家山牺牲百余名。 下午四时火起,烟雾弥天;尤以北大路附近为尤烈;野外无鸟兽,城内无行人;此为激烈日,亦为决战日,鹿死谁手,唯在能守。 在最后五分钟,得最高统帅电:“……敌人孤军深入,后方断绝,同时我主力正向敌人四周围击,我第十军如能抱定与长沙共存亡之决心,必能摧毁强敌,获得无上光荣。”电中有七个“我第十军”,何等亲热,士气大震。 经一日之壮烈牺牲,死伤二千余,我寸土未被夺……。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在常德保卫战中,当日军一一六师团倾其全部兵力围攻常德时,此役虽经我余万程师与敌死战十余日,并因第九战区四个军赴援而获胜,但是役,三位师长壮烈牺牲,第五十七师则遭遇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伤亡,一万五千名将士中,生还者仅三百人。

一九四四年夏,当日军为开拓大陆交通线,裨与南洋联系而分兵三路四犯长沙时,衡阳外围国民党军队曾与敌军多次激战。 衡阳城里国民党守军一万余人,在外有援军不能接济,内乏粮弹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孤军喋血,一心死守,苦战四十八天,直至伤亡殆尽,阵地全没,竟无一降者。

同年春月,在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向滇缅边境及缅甸北部反攻的战斗中,其翻越崇山峻岭,强渡怒江,叠克敌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之艰苦作战,及其“穿越山野,沿途给养不继,所受飢渴不是笔墨所能描述的”。 53对此,美国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赞扬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54 中国大陆着名杂志《当代》所发表的长篇历史纪实文学《中国远征军》一文,即将其艰苦与壮烈作了充分的描述与歌颂。 一个曾亲眼观察一九四四年四月云南西部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队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导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55 史迪威则评论说:“如果得到好的训练、装备和领导,中国军队能够与任何国家的勇敢军队相匹敌。”56

诚然,中华民族的军人正是有着这样的热血气质,才使我们积弱的祖国在顽敌面前表现出了无畏的牺牲精神与冲天的英雄气概,才能战胜顽敌的长期侵略和可怕侵略。
应该一提的是,在抗战中,国民革命军—— “国民党军队”五十二师的女机关枪手唐桂林,因其女扮男装、代兄从军、屡建战功的动人事迹,曾被誉为中华民国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花木兰”。 她与一九四八年牺牲在太原保卫战中的另一个屡立战功的女机关枪手乔应秀,曾同被视作国民革命军的骄傲。       …………
必须指出的是,在八年抗战中,除中共以外,可以说不论中央军、地方军或系原军阀部属的旧军队,甚至是曾经屡屡制造过叛乱的“叛军”,他们在抗日救国的伟大精神感召下,绝大多数都成了抗日的英雄和抗日的英雄军队。 “一般人的观感,都说抗战中,中国的军人进步了;其实,岂止是进步而已,我们的军队,在抗战的烘炉中,熔化成了国家的军队,我们的军队,锻炼成为现代的军人了。这是国家统一最基本的一步。”57

三、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坚持领导抗战的战绩

国民党军队在对日抗战的持久岁月里,其战斗之壮烈,牺牲之惨烈,实为笔墨所难以尽之。 但是,也正因如是地前仆后继,勇敢牺牲,十四年抗战,尤为八年全面抗战,才能屡挫敌人精锐,屡败敌人进攻。

一九三七年淞沪抗战结束后,如前所述,不仅日陆军省公布“此次上海战事,我方伤亡达四万”,58 而且诚如中国大陆史家所言:它(淞沪抗战)争取了三个月的时间,使得长江下游的工厂和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使“国际观感一新”。其次,它使得在华日军不能随意行动。 日军从华北抽调了两个半师团增援上海作战,造成了中国军队在华北的有利形势,尤其使山西有了准备的时间。 59

同年十月,日军为解决华北战局,除以一部向五台山警戒外,其主力企图直下太原。 卫立煌遂受最高统帅部命令,统率第十四集团军四个半师星夜向太原以北集中……日军即以五万兵力,以中央突破方法攻击忻口。 其时,蒋介石曾接连三电卫立煌等:“望抗战到底,一竟全功”。 卫乃以左、中、右三个兵团,于忻口附近阵地为轴心,会合晋军与日军大战,着名的忻口会战遂以打响。 这一仗,我军歼敌四万人,造成华北战斗中最有利之战局。 如前所述,我郝梦麟军长、刘家祺师长于是役壮烈牺牲。

一九三八年三月的台儿庄大战,先是由我庞炳勋军团在山东临沂据城死守,后张自忠将军赶到,两军内外夹击,如疾风暴雨。 敌板垣师团因不支而仓皇撤退。 庞、张两部乃合力穷追一昼夜,使敌军无法立足,狼狈一退九十里,缩入莒县县城。 沿途敌军遗尸甚多,器械弹药损失尤大。 是役歼敌三万余,为阻断南北日军打通津浦线,阻滞日寇沿陇海铁路及沿长江迅疾进攻我武汉,功莫大焉。

同年五月开始的武汉会战,如前所述,敌虽纠集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架分四路进攻武汉,但是,四月,蒋介石已在保卫武汉各部官长会议上,一再要求各高级将领务“抱必死的决心……与士兵共患难同生死……虽天崩地裂,此志不移”。 并制定了“此次保卫武汉,当取韧性,无论攻取进退,皆可立于主动之地位,而决不能陷于被动形势”(蒋介石日记)的战略决策。 是役,敌我鏊战达五个多月之久,歼敌二十万。 俟日军在大亚湾强行登陆,武汉及粤汉铁路已经失去防卫意义之后,我军才决策主动放弃武汉。 然而,武汉会战却对阻滞敌人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和中部工业,集中我东南人力物力于西南诸省,以进行西南之建设,以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一九三九年春的豫北反攻,即“消耗敌军近五万人”。 在该年包括晋南反攻、豫北反攻、鄂中反攻、赣北反攻的整个“四月攻势”中,共消灭敌军九万人。 是年的随枣会战,我军不仅反攻获胜,光复枣阳,并与敌胶着于随、枣之间,使敌“遗尸五千余具,马匹器械无数”。

在同年九月的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综观是役,敌经半载准备,挟海陆空军十万之众,企图于敌酋西尾阪垣履新之际攻取长沙,以壮声威,并为伪中央政权树立张本,殊不料大遭失败,伤亡三万余人”。

在同年十一月至一九四零年一月的桂南会战中,敌虽从山东抽调第五师团,协同台湾旅团,并藉舰队掩护于钦州湾西岸登陆,沿邕钦路北犯,陷邕宁,然我桂林行营白崇禧部却以十五万兵力发起反击,并由蒋介石令杜聿明之第五军机械化部队和一百架飞机参战反击。 我军与日军在崑仑关反复鏖战,艰苦卓绝。 十八日我军即攻克崑仑及九塘,十九日攻克大高峰坳,以后继续攻克五、六、七塘。 二十日因日军增援反陷大高峰坳、崑仑关、九塘后,我又集中兵力于邕宁路反攻,卒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再克崑仑关,翌年一月四日再克九塘,致使日军第五师团溃不成军,其十二旅团伤亡殆尽,损失一个师团以上。 日只复占邕宁,其企图劫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目的,完全没有达成。

一九四零年五月的枣宜会战,源于日军在襄东作战的失败。 其时,敌曾于豫南、鄂中增援六个师团,集中于信阳、随县、锺祥三个地区,以南阳和襄阳为攻击目标。 其时,我军一部除于随枣方面一边抵抗一边转进唐河流域,另一部固守桐柏山、大洪山以外,大部队则于敌军左右两翼向外线移动,从而将敌军的大部兵力包围在襄东平原地区,歼敌四万五千人,获炮六十门,马两千匹,战车七十辆,汽车四百辆。

同年三月的上高会战,面对企图扫荡赣南的敌军第三十三、三十四两个师团及二十混成旅共四万兵力,我罗卓英兵团乃先击破北路安义方面的敌军,再以两个师于一线以西和日军纠缠。 然后,决以主力于日军进犯的两侧地区交战,先折其两臂,再在中路聚歼日军主力,遂致敌人伤亡一万五千有余。 日军师团长大贺虽幸得逃命,却在南昌因愧恨而自杀未遂。

一九四一年九月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虽调集十三万余人分三路进犯长沙,我守军则逐次予日军以消耗,并陆续由平江、浏阳、株州、益阳等地合围并猛攻进犯长沙的日军,致使日军向北溃退,我军遂衔尾追击和超越追击,五日渡过汨罗江,八日渡过新墙河,残余日军遂向临湘、岳阳方面急窜,至此胜利地结束了第二次长沙会战。

一九四一年底至一九四二年初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本为牵制国民党军队策应盟军在广州、香港方面的作战,并企图打通粤汉铁路,解除太平洋西岸陆空威胁,又纠结三个半师七万余人围攻长沙,并于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始向长沙猛扑。 我军既按预定计划沉着应战,又以岳麓山砲兵适时轰击敌人,鏖战四日,予敌以重创后,我遂以十个军的兵力,由四面八方实行总反攻,日军后路遂绝,士气颓丧,无力挣扎,死伤惨重,乃于四日晚间突围北窜,其急调的鄂南援军,又遭我军阻击,几全军覆灭。 是役打死日军五万六千九百多人,为珍珠港事件之后,我军在中国战场的第一次攻势,也是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中首开的胜利纪录。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尤称:“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一九四二年一月,我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挫日军于同古,败日军于仁安羌,因解英军之危,深博同盟诸国好评。 同年四月,日本在本土遭遇盟军轰炸后,为掩饰失败,安定国内人心,乃集结了十万兵力,发动了浙东攻势。 我军在逐次予进犯日军以打击后,乃向敌后转进。 俟浙赣全线均陷敌手,我军立于八月进行全线反攻,取腰斩日军之战略,遂连续收复失土,敌乃仓皇撤退。 “纵观此次战役敌军以十余万之众,原图永占我东部沿海各地,以掩饰其败症并削弱其本土上空之威胁,卒至损兵折将败相益彰,计划被我完全粉碎。且敌此次使用部队达十余单位之多,其东拼西凑力量枯竭之情形可以想见,其崩溃实已不远。”60
一九四三年五月,日军纠结十一万兵力向鄂西长江三峡进犯,企图西叩重庆门户,逼迫我最后之屈服,以便专对英、美作战。 我第六战区孙连仲部约十一个军,遂逐次抵抗,并在蒋介石特颁手令于石牌守军,命令固守要塞聚歼倭寇之后,石牌守军乃一面收缩,一面诱敌,俟敌过鲜阳关,猛犯要塞之时,即顽强反击,予敌以重创,日军攻势顿挫,全线崩溃。 我军立不分昼夜予以追歼。 至六月中旬,除藕池口一地被日军占据外,全部恢复原态势,是役毙、伤敌三万余人。

同年十一月,于鄂西会战中挫败的日寇,为截断我军川、鄂、湘间之联络,掌握洞庭湖之全部资源,占据我湘西北之门户常德,打破我反攻准备,遂纠结十万兵力自十一月二日始,以第一一六师团进犯常德,第三师团趋桃源,第六十八师团进德山,第四十师团侵汉寿。 因我军猛烈抗击,日军不能得逞,遂复转西攻,陷石门,沛县,径趋桃源,其左翼亦由安乡攻占汉寿,围攻常德。 我余万程师遂与之激战十余日,并偕赴援的第九战区四个军,于十二月八日收复常德。 第六战区各部也转取攻势,先后收复南县,安乡,沛县,淞滋,公安等地。 十二月底,尽复战前态势。

一九四四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 同年春月,我为打通中印公路,始以驻印军指挥官郑洞国率新一军、新六军反攻缅北,越崇山峻岭,进击新平洋,与日军战于太白家。 三月五日,克孟关,后又克孟拱,密支那,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 同时,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亦指挥五个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叠克日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 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我滇西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协同盟军收复了缅北。

一九四五年后,针对日军欲确保平汉南段交通,破坏我陕南豫西空军基地的阴谋,我第五战区和第一战区在与日多次激战、逐次消灭日军后,又协力反攻,先后收复南彰、襄阳、樊阳,反攻老河口,既击溃由鄂北前进的日军,又于西峡口、长水镇各地阻击了豫南日军的西进。 作战七十二天(三月二十一日至五月三十一日),毙敌一万五千七百六十人。 之后,湘桂的日军为巩固湘桂和堵死粤汉路交通,并作阻止我反攻准备,竟于全县、东安、邵阳、湘潭各地集结八万兵力,于一九四五年四月初分兵三路进犯湘西。 我第四方面军王耀部遂于武岗、江口、新化一带予敌以坚决抵抗,并挫日军于雪峰山。 第十集团军王敬久部则于宁乡、益阳一带阻击由湘潭前进的日军,牵制其行动。 第三方面军汤恩伯部则进出武阳关攻击日军侧背,并于五月八日在我空军支援下造成钳形攻势,将日军分别包围,予以歼灭。 日军经湘西会战的挫败,遂一蹶不振。 是时,盟军已攻占琉璜琉球群岛,日本本土日形危急,蒋介石乃下令开始东南战场的反攻。 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出都阳山脉,夺取邕宁;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一部沿柳宜路直取柳州,主力沿桂穗路越城岭山脉攻略桂林,日军望风披靡。 我军乃于五月二十七日克邕宁,继之收复柳州、桂林诸重镇,向东南收复失地七百余公里。 不数月后,日本终于无条件投降,中国终于战胜其侵略。 由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所坚持领导的、长达十四年之艰苦卓绝的伟大卫国战争,终于成为我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骄傲。本章前言所引的美国历史学家易劳逸的“公道”话,实在是从根本上揭穿了那些“墙倒众人推”者的说谎,从而深刻地表明了“世有公论、史亦终有公论”的这一天。

一九八九年以后,正处于全面历史反思中的中国大陆学者们终于开始放胆说道:“蒋介石自始至终地坚持抗战,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是热血抗战,前仆后继,给日军的进犯以极大的消耗,直至争取抗战的胜利……在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战争的战场上,这些国民党官兵的有血气的表现,是可敬可佩的……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61

历史的事实是,蒋介石不但自始至终地坚持抗战,而且自始至终都在顽强地领导着抗战。 他总是亲临前线英勇沈毅,最后撤退以身效行,甚至数次险被敌人所害的事迹,实已使今日的中国大陆人民感慨万端。 一九九三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民党—— 一九三七》一书,和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其它国民党抗战研究着作,已经对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伟大精神和英勇行为,予以了甚为大胆的歌颂。

易劳逸先生,以及战后所有历史学家们都不会、更不曾想到的是,在中国大陆,将“国民党人对日本侵略的抵抗作为一篇大无畏之英雄史诗来予以歌颂”的日子,不仅已经来临,而且近年来,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深刻地歌颂国民党、蒋介石及其军队坚持英勇抗战之着述与作品的大量出现,早已将中国大陆人民的历史反思引向了深入,并将之推向了对中华民国之整个历史进行再认识和再认定的更高阶段。

然而,令人痛心的却是,曾坚持长期英勇抗战的国民党官兵们,虽然战死者已矣,其中的幸存者和负伤者,其绝大多数竟于一九四九年以后,成了中共统治下的“历史反革命分子”。 他们或被处以极刑,或被判刑、关押、劳改、劳教,或被管押、即在家乡被强迫劳动,并且荫及子孙“永世不得翻身”。 在打内战的共产党是革命的,打外战的国民党却是反革命之史无前例的黑暗时代,他们的万古奇冤是永远也无处可以诉说的。
但是,历史与人民还是永远地记住了他们。

七 中华民国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和艰苦抗战中的民主建国成就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至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其间十四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为保存中华民族的血脉,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长期英勇抗战。 十四年间,日本虽然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并在一九三七年后又陷落了我们的部分国土,但是:

第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军队从来不曾投降.
第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军队(不含中共军队)迅速地粉碎了日本帝国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梦。
第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曾拟定持久抗战总战略,领导和指挥政府军—— “国民党军队”艰苦抗战和英勇抗战,一再地夺取过对日抗战的辉煌胜利,消灭日军达其总兵力百分之三十五以上,从而振奋和坚定了全国人民持久抗战的信念,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四、中华民国政府军—— “国民党军队”在长期抗战中,将一百万以上的日军拖在着名的“中国泥淖”中不能自拔,从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诚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言:“假若没有中国,假若中国被打败了,……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调往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规模进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合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62

第五、由于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军队的持久抗战(不含中共军队),由于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和蒋介石的坚持要求,美、英等西方列强于一九四二年废除了与清政府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更因中国抗战的胜利而迫使日本将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从而使得孙中山先生的重大历史遗愿得以实现,使得近百年来压在我们中华民族头上的奇耻大辱从此得以根本解除。

第六、由于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军队长期坚持抗战(不含中共军队),而使中国的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我国成为中、印、缅、越远东战区、即中国战区的领导国,进而成为国际所公认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领袖国之一。 蒋介石本人亦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英雄和领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着名领袖人物,使自晚清以来,以“落后与内乱”着称,并受尽东西方列强欺凌和宰割的祖国,真正地得以扬眉吐气。

这才是中华民国伟大卫国战争获得胜利的根本内容。 诚如易劳逸先生所说,若不是嗣后的那一场内战掩去了中华民国卫国战争的全部光彩,则全世界“势利”的历史学家们,都会把它当作一曲“最为壮丽的史诗”来加以歌颂的。

但是,这仍然只是中华民国卫国战争所获胜利的一个部分,虽然是最重要的部分。 如前所说,一九三七年七月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于外患内忧交相煎迫中已经实行训政,开始筹备宪政,并于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组织选举“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可以相信的是,如果没有日本帝国的侵略,没有全面抗战的爆发,则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和从训政走向宪政、实现还政于民的民主进程,诚然是可以想像和预见的。 虽然全面抗战的爆发,阻挡了训政的进程,阻碍了宪政的准备,破坏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制造了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困难,但是,盖因国民党军队的前期艰苦抗战破灭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梦,赢得了持久抗战总战略的初步实现,迁都西南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先生,遂在与日寇的大规模军事较量迄无休止之时,为增强持久抗战的国力,为建设西南大后方,并为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竟在这一艰难状态中,和在这个本应施行全面军事管制的特殊岁月里,继续坚持民主建国的理念,积极推进战时民主政治的建设,努力发展大后方经济,刻苦加强战时的教育和文化建设,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了一个于长期战争和残酷战争的特殊艰难条件下,竟能持续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国家经济和建设教育文化的世界性奇迹。 这个奇迹不仅在世界历史上鲜见,而且成为二次大战各交战国中一支独开的奇芭。 反而言之,也正是这一激烈战争状态下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建设,才又为那一场伟大卫国战争的长期坚持和最后胜利,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国力、军力、人心及民智的基础。

第一、战时民主政治的建设

一、一九三八年七月,武汉战役刚刚打响,中华民国政府即已邀请全国各党派重要领袖(包括中共)和全国各界名流学者,于汉口组织国民参政会—— 作为战时最高民意机关参加抗战救国和抗战建国的工作。 国民参政会组成人员共二百名,国民党占八十名,各党派领袖占五十名,无党派人士占七十名以上。

国民参政会对于在战时准备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一九三九年九月九日至九月十八日,国民参政会于重庆召开一届四次会议时,已决请政府明令定期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结束党治,实行宪政,并由议长蒋介石指定参政会若干组成人员,组织了宪政期成会。 宪政期成会于一九三九年九月成立的当天,即在它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已决请国民政府早日颁布召开国民大会,公布宪法,及宪政实施之明令。 一九三九年十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遂决于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十二日召开制宪国民大会,恢复因抗战停顿的国民代表选举工作,并决议于重庆建造“国民大会堂”。 后因战事吃紧,无法召集,乃于一九四零年九月十五日宣布延期召开国大,其它准备工作照常进行。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政府颁布“国民大会筹备组织条例”。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重庆“国民大会堂”竣工。 但因大会堂于一九四一年八月九日被日机炸毁,加之一九四二年日本对西南攻势凌厉,国筹会只能停止办公。 鉴于战祸不止和国民大会无以召开的现实,一九四三年九月八日,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乃宣布战争结束后一年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制定和颁布宪法。 此一宣布后来成为事实。

其间,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参政会,还曾合组宪政实施协进会,协调各党各派各方人士推动宪政的准备工作,召开常委会十一次,直至一九四六年制宪国大准备就绪,方才休会。 应该说,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非但未忘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于极其艰苦的战时,仍坚持了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具体言之,就是对宪政的准备,尤其是对制宪国民大会的筹备,才会在抗战刚刚胜利之时,就能将民主宪政的推行立即提上议事日程,并能于中共发动内战和一意破坏之中按时召开。

二、八年全面抗战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非但没有强化训政时期革命政府的统治权,相反,为了在战时推行宪政和准备宪政,却逐步开放党禁,允许各党派参政,包括进行了十年叛乱和叛国的中国共产党和在训政期间曾因创建国家社会党而被捕过的张君劢、张东荪等。 63 由是各种党派应运而生,多党政治渐趋成形。 这就为战后制宪国民大会和行宪国民大会的相继召开,以及推动多党民主政治逐渐地打下了基础。 这对于一个正在戮力抗战,亟须统一军事、思想和政治的时代,诚然是不可想像的。 较之中共至今绝不允许人民有任何集会、结社与组党的自由,其两个政党和两个政权之完全不同的性质因此而泾渭分明。

三、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之八年间,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非但没有以战争为理由而钳民于口,反而继承和发扬了训政时期予人民以相当广泛之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民主做法,从而使得抗战时期的国民能言其所欲言,以助政府和国民党抗战,以责政府和国民党之不当。 连对心蓄颠覆政府之志,矢志要夺权篡国的中国共产党,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亦在中共伪装提出“四项保证”之后(参见下卷第三章),首先于七月三十一日宣布释放亲共派人士,即为中共一党图存而不顾整个国家危亡的沈钧儒等七人(参见下卷第三章),于八月二十四日释放中共领袖陈独秀,允许中共在重庆发行《新华日报》,开办书店。 据一九八九年后中国大陆历史学家称: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后在重庆发行过刊物的民营报社、通讯社即达二百多家……。 除中共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以外,还有《国民公报》、《时事新报》、《西南日报》以及无计其数的杂志和期刊。 在重庆的大型出版发行机构则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广益书局》、《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正中书店》、《独立出版社》等。 6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等书局,都在重庆恢复了编审部和印刷部,且增加投资,扩大了出版规模。 广大作家自己经营的小规模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作家书屋》、《中外出版社》、《群益出版社》等,亦开始成立出书。 加上新成立的《新生图书公司》、《建国书店》、《文风书店》、《五十年代出版社》、《南方印书馆》等,尤使图书出版量迅速增加。 据一九四二年统计,仅仅在重庆的民营出版机构就有一百三十多家。 65 中国的出版事业继在上海和战时的武汉出现繁荣时代之后,在抗战时代的重庆竟进一步得到了巨大发展。 显然,这样的思想与出版自由,对于一个正在坚持艰苦抗战、日日血溅中华的战争时期来说,实在是不能想像的。 它较之中共在大陆夺取政权以后,于绝对和平时期竟能全面废除人民原已享有的思想、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实有霄壤之别。

第二、战时国家经济的建设

全面抗战八年间,由中华民国政府所领导的经济建设,在蒋介石提出的“没有国防,就没有国家……我们一切政策,一切实施,都要以国防为中心,一切利害和是非,都要根据国防来判断”之总决策下,66 战时的工业、交通、贸易、农业以及教育和文化,均有着十分瞩目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在经济上对持久抗战作了保证。

一、工业建设。 据大陆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一书称: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大批重要的工矿企业迁入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一批批爱国的工商业者、科学家和实业家们,在“救亡图存”、“实业救国”的激励下,不远万里撤厂内迁。 据统计,截止一九四零年六月,迁入大后方四川的民营企业已达二百五十家,技术人员达万名以上。 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亦从上海或武汉络绎迁入……此后从长江的唐家沱到大渡口,沿着嘉陵江北到磁器口、童家桥,由川黔公路南达纂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厂。 以重庆为中心,在合川、长寿、江津等地构成了中国抗战的“金三角”,建成了包括矿业、冶金、机器制造、化工、建材、纺织、造船、电器、日用百货、面粉、食品加工,以及属于军工系统的飞机制造、光学仪器、机械、皮革等在内的,门类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中,民营资本约占大后方资本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二点五……与战前的大后方工业相比较,不仅工厂总数、资本总额、工人人数大大增加,而且工业门类的配置、产品数量和地域分布都有明显的发展。 据该书称: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陪都建设展览”。 着名实业家颜耀秋曾撰文指出:“当八一三沪战爆发,上海各工厂即奉命内迁,是时,船又多移作军用,能分配各工厂载运内迁者仅百分之二而已。今在此战时之工厂出品,乃经三年余之久的苦斗搜罗所得的成果,虽出品尚属幼稚,但吾辈聊可以告慰于国人。”67

着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则称:“从这二百余家迁川工厂的奋斗历史,可以看出吾国从事于民族工业的厂家、职员与工人,是具有茹苦含辛不屈不挠之精神的;第二,从这二百余家迁川工厂的出品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工业不是没有基础的……举凡国防民生所需之物,无不具备。我们应当珍贵这点基础,应当努力巩固和发展这点基础;第三,我国工业过去所需的机器,主要是求之于国外,抗战以后,国人才注意这个问题。这次迁川工厂的出口展览,就表现出这种成就了。”68

二、交通建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借助它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胜利,迅速地断绝了国民政府的国际交通。一九四二年,中国西南方面的滇越、滇缅公路和西北方面联系中甦的甘新公路先后受阻,香港的沦陷又使中国政府失去了重要的中转据点,日本更是叫嚣“封闭滇缅公路,不使通过它对蒋政权作军事上、经济上的援助”。 69 一九四一年底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乃对此作出决议:“目前滇缅公路为我国交通之要道,其防护之重要,自不待言,尤应一面配备重兵,节节控制,使敌不敢轻易侵犯,一面仍需改进运输方法,以谋抢运物资。”70 嗣后,在中、美、英等国军民的艰苦劳动下,中印公路于一九四五年一月建成使用。 这条从印度加尔各答到中国昆明长达一千八百英里的陆路交通,加强了中华民国政府与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联系,为盟国军队反攻日本提供了条件。 此外,中印航线的开航和数条国际无线电路的开通,不仅创造了世界空运史的纪录,而且对国民政府持久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贸易建设。 据中国大陆版的《陪都史》称:抗战全面爆发后,因国内运输阻滞,内地传统输出品难以到达上海等沿海口岸,中国的外贸额急剧下降,上海外贸额减少一半左右……一九三七年九月,国民政府财政部提出《增进生产调整贸易大纲》,决以重要外贸政策如:为应付对英、美、苏诸国易货偿债起见,对部分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为集中外汇,商人须依照政府规定汇率向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售结;为削弱日军作战,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公布禁运资敌物品条例等。 由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间出口总值达一万一千五百七十万美圆,其中国营外销系统的出口值竟达八千六百四十万美圆……其对于指定外销农产品得以输出,维持国民政府之债权,换取抗战建国之急需物资方面,作用不可低估。 71

四、科技建设。 据中国大陆版的《陪都史》称:国民政府的战时科技政策,以抗战建国基本方针为其指导思想,即:“对于科学知识之追求,科学技术之深造,科学教育之普及,必须于抗战中集中精神,积极推进,以促成我中华民国之现代化和工业化……”72 一九四三年四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曾说:“……总体看来,战时中国科学技术在应用技术方面进步最快……”73 时工矿企业还获得大小发明三百余件和专利五百余件。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化学家候德榜潜心研究制硷技术,于一九三九年首先提出了联合制硷法的连续过程,并相继完成工艺设计,使之实际投产,对纯硷和氮肥工业作出了贡献。 “候氏制硷法”是对西方长达半个世纪的苏德维法及蔡安法传统工艺的重大突破,是艰苦抗战时期科学进步的一朵奇芭。 此外,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吴大猷关于《多元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的研究,马士俊的《原子核及宇宙线之同予理论》,苏步青的《曲线影射研究》,锺明来对《机率论》与《数论》的贡献,李四光对南岭地段地质构造的研究,丁毅对四川纂江铁矿的新考察,冯景兰对于川康大铜矿的《纪要》,王恒明发明的《浮游选矿剂》,马延英关于《珊瑚层的生长断定古代气候的分析》,四川大学教授方文培的《峨嵋植物图志》等,都是抗战时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 74

思想的自由,国家的重视,自然亦带来了抗战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兴盛局面。 “各种学术,不但没有退步,而且有长足进步”。 75 是时,仅重庆就有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一百四十一个。 朱光潜的《诗论》,冯友兰的《新理学》,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刘节的《中国古代宗族移植史》等均成一时之响。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工会),更是由各党各派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一支出色的生力军,是“一所新型的学术机构,人才荟萃,硕果累累,时人称齐之稷下”。 76 虽然它很快就被中共所“挖心”,并成为中共制造抗战阵营分裂和为发动内战而制造舆论的重要巢穴(详见下卷第四章)。

五、教育文化建设。 抗战时期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教育文化建设。 它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国政府对教育的一贯重视,即便是于烽火国中的战争岁月,非但不稍挫之,甚至尤有发展。 另一方面,则证明了在人民享有思想和出版自由的时代,即便是在血溅中华的战争年代,我国文化的发展,亦非但没有断裂,更没有被毁灭,甚至反而创造了非常的繁荣局面。 较之中共夺取政权后践踏教育,毁灭文化,甚至竟能为一党之内讧,便能取消高等教育和破坏中、小学教育达十数年之久,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

特别令人感动的,也是中国大陆出版的《培都史》所着重指出的是: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存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大批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完成了向大西南地区的战时内迁,全国百分之三十四的高等学校汇集于重庆。 据当时我国着名社会学家孙定文先生的统计,抗战期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中,“高级知识分子中十分之九以上西迁;中级知识分子中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低级知识分子中十分之三以上西迁”,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教育中心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成为中国历史上为保存民族文化国脉的第四次文化教育大迁徙。 该书还称:“抗战时期统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标志着传入中国几十年的近代高等教育,由初期的无计划放任状态,转入统一组织与规划,从而进入与中国抗战建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阶段……以陈立夫为首的教育当局,对战时教育体制所进行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克服了战争给教育所带来的危机,为抗战时期正规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77

其次,抗战时期由于人民拥有充分的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是故,文化的发展也就伴随着抗战救国和抗战建国的激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蓬勃景象。 据该书称:“……美术大师群集陪都,戏剧创作迭呈高潮,电影事业空前繁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港、澳及南洋等地的相继沦陷,“数月以来,上述各地归国文化人,且数千人”。 同时,“为了抢救沦陷区内的广大文化知名人士,国民政府的官方机构,军事部门,及地方人士,如张发奎、杜月笙、戴雨农等均做了大量的救援抢救工作……到一九四二年七月,港、沪、南洋各地的文化人士,还在陆续内移中”。 78 “政府方面,亦于今年(指一九四二年),又特拨专款,办理此项招待和安置工作事宜,除沿途妥为内移的文化人士照料外,并在重庆等地设立招待所,又代为安插工作,期以人尽其才,给每一个文化界的人士以归国服务的机会”。 79 据统计一九四三年重庆的全国性文艺团体就有三十五个。 全国作家三百七十七人中就有一百二十一人集中于重庆。 彼时,文学、戏剧、话剧、美术等均为抗战而创作,又在为抗战而创作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艺刊物和优秀的文艺作品。 各种文艺丛书的出版,更予各类创作带来了大量的出版阵地;数度雾都公演,尤给话剧的演出和兴盛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80 只需稍稍比较一下,一九四九年后中共对于文化和文化人之再三、再四的围剿和迫害,回顾一下中共于国家和平建设阶段,数度大兴文字狱以摧残文化、逼杀文人的行径,两个党和两个政府的德行和本相,又何需论之与辩之。

六、战时农业建设。 一九八九年,日本“中国现代史研究会”出版了《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一书。 该书称:“重庆政府坚持抗战,其物质基础是经济力量的发展。它实现低息长期贷款政策,大量投资于国家建设,使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对农业主要也进行积极的贷款,兴办水利、灌溉、开垦等工程,扩大耕地面积,维持了抗战的基础……从抗日的角度来看,重庆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81

历史的事实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蒋介石曾向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提交了“土地政策战时实施纲要”,提出了十条纲领,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条:

私有土地应由所有人申报地价,照价纳税,税率起点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累进至百分之五;为实施战时之经济建设或公共设施之需要,得随时依照规定之报价征收私有土地,其地价之一部分,并由国家发行之土地债券偿付之;私有土地之出租者,其地租一样不能超过报定地价之百分之十;确立农地以归农民自耕为原则……

纲要还对“农地以归农民自耕为原则”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在此原则下,“嗣后农地所有权之转移,其承受人均以能自为耕作之人民为限。不依照前项转移之农地,或非自耕农之土地,政府得收买之,而转售于佃农,予以较长之年限,分年摊还地价”。

由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扶植自耕农”之原则得以确立。

这个纲要,上承孙中山“平均地权”之本义和一九三零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下衔一九四九年后台湾三阶段和平土地改革的实践,虽为战时,却走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的正确道路。 据大陆版的《陪都史》称:“战时后方如重庆北培等扶植自耕农实验区的建立,已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关系。朝阳镇第十九保的九十户农民当中有七十户被扶植为自耕农。如一自耕农所言:’扶植自耕农,这是政府对我们所做的最重大的一件事,现在政府无论叫我们做什么,我们也不会推辞的。’”82可以设想的是,如果抗战胜利后没有中共在战争的废墟上为夺取政权所迅疾挑起的那一场残酷内战,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势将与同时期的台湾一样,也能够走上一条“非杀人以夺地”和“非强迫自耕农为党耕奴”之正确的土地改革道路。 因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和内战失败退守的岁月里,在土地问题上都能做到的事情,在真正的和平建设时期,也就一定能够做得到了。 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理想,也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华民国在长期艰苦抗战中的民主建国成就,实令今日之中国大陆人民“百感而交集”。

三民主義青年團

三民主義青年團

三民主義青年團是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為團結及訓練權國青年而建立的組織,其目的在集中國民革命新的力量,以求抗戰建國的成功和三民主義具體的實現。該團誕生於民國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為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所決定,同年七月九日成立中央團部,開始籌備,展開工作,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始告正式成立;至三十六年九月九日,經中國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及中央黨團聯席會議通過實施黨團統一,乃告統束。

該團組織,於中央團部下,分設支團、區團、分團、區隊、分隊;除地方團隊、學校團隊外,並在海外及邊疆建立各級團隊。該團誕生後,由於全國青年踴躍參加,發展至為迅速,三十二年底,已有支團二十五、區團二十三、分團六一九、區隊五二五四、分隊二九二七九、團員共五二二、七四二人;至黨團統一前,團員計達一、三三八、五○七人。

該團工作以訓練、宣傳、服務為主。以訓練充實組織力量,以宣傳服務發揮宣傳效用。同時,推行體育運動、軍事訓練與新生活運動,以促進青年身心健全發展;倡導國防科學技術運動與文化建設運動,以培養青年積極參加抗建工作。關於訓練,除舉辦幹部訓練班,後改為中央幹部學校,培養各級幹部外,並在各地舉辦團務幹部訓練班、團務講習會及團員講習班、工作訓練班等;各地青年夏令營、冬令營及勞動服務之舉辦,尤為成功。關於宣傳,以加強青年思想領導為主,除出版各種書刊,設立文化工作站、舉辦各項宣傳活動外,並展開海外宣傳,推進各項運動;各地青年劇社之設立與戲劇運動之推廣,尤著績效。關於服務,各地青年服務社之建立與戰地服務之推進,均有顯著成效。前者嗣併在重要之學校及地域,建立青年館,成為青年生活與活動之中心。後者組織青年戰地服務隊,為前線將士服務,出生入死,冒險犯難,殊多悲壯義烈之事蹟。此外,關於各項運動之推進,亦均贏得全國青年之熱烈響應,蔚成風氣,達成任務。其中如國防科技運動之倡導國防科學研究,文化建設運動之徵印三民主義一百萬冊,加強青年對主義的認識,均著成效。三十二年冬,該團發動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以「十萬青年十萬軍」為號召,全國青年紛起響應,投筆從戎,報名者達十二萬人,尤為壯熱烈。

抗戰勝利後,全國國民黨以地黨部與團隊組織與工作之發展,間有重覆,而當時共匪又進行分化,意圖叛亂,為期集中力量,決定黨團統一組織委員會籌劃實施;九月召開六屆四中全會及中央黨團聯席會議通過後,該團乃合併於黨。(鄭彥棻)

三民主义 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

中共的元老张国焘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也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战胜共产主义!” 他于是就脱离了中共,向国民政府投诚! 引用: 文章提交者:伯温吴用1 不要以为民主就是一切,只有把三民主义中的“三民”综合起来,从各个维度推进,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将某些维度暂时缓一缓,以解决一些基础的、急迫的问题后再说,这样,最后建立良性民主的可能性才为最大。当今世上民主国家多了,可其绩效如何?大家有目击者共睹。如果一个国家解决不了民族问题、解决不了民生问题,而徒有民主制度,那么我可断言,此民主也只能徒有外衣而已。 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不类不分种族,大低都有生存、安全、尊严、归属、自我实现这大个层次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低层次需要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对高层次需要产生急迫要求,对民族、国家也一样,如果连基本的生存、安全都解决不了,谈民主实在很奢侈,除了少数精英阶层外,一般老百姓不会有多大兴趣。 就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而言,当时最牵动人心的不是民主,而是民不聊生、国权沦丧,所以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实现民主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是面对历史现实的迫不得已的妥协,这不但不是他的污点,反而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后来的历史现实也是在他的军政、训政理论指导下的国民政府取得了巨大成功,要不是日寇入侵和苏俄颠覆,真正的民主宪政早在中国大陆实现了。 引用: 文章提交者:北方革命 我也以自由主义者自居,可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后来发现是缺少了民族主义,不是中共的民族主义,而是真正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中国一些自诩自由民主派的民族虚无倾向实在令人失望!!! 孙中山亲自说过一个故事: 「民族主义像扁担,是苦力赖以吃饭的家伙;中大奖的彩券是世界主义。苦力平时把彩券卷好放在作扁担的竹筒里,开奖时苦力一知中奖,就高兴地得意忘形,认为扁担已经不须用,手一摊就把赖以为生的扁担丢到大海里去,待一回神,才察觉彩券还藏在扁担里,现在扁担一丢就甚么都没了。在这里世界主义是天下人层次的思想,民族主义是国家人层次的思想」 国父就是在讲不要为了追求世界主义就把民族主义丢弃,一旦把民族主义丢了,世界主义也没了,因为世界主义是寄存在民族主义,由民族主义再提升扩大而来的。 三民主义的最终理想是世界大同,但是必须先由自己的民族主义做起!要知道国父的民族主义不是西方所谓的民族主义有排他性、自私性与自大性, 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博爱,推己及人的大爱! 引用: 原帖由 李囯鼎 于 2010-9-6 01:53 发表 单纯的自由主义,尤其是古典自由主义,最适用于产业强大的国家,对经济起飞的国家,就行不通,简直是自毁长城。 而且自由主义对民族问题和国族认同无解,对文化传承忽视,它必须和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配合起来,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问题。三民主义最大的特色,就是思考社会文化问题的时候,均衡,民族、自由、民权、文化,都照顾到。 三民主义不排斥自由主义的,孙先生是Mill的信徒,而且其思想与20世纪美国自由主义大家Rawls不谋而合。 引用: 文章提交者:天马股东 文章提交者:georgeorwel 这说明在两蒋时代,台湾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完整教育 都有机会翻身!!! 平等不是具有同样的收入。而是拥有同样的机会 毛的追随者只是想坐享其成地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 左的本质,是占有他人劳动 引用: 原帖由 民国77 于 2009-9-13 01:35 发表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中共假造的”新民生主义”— 强占地权,搜刮资本 呵呵! 引用: 引用: 原帖由 北方革命 于 2009-11-7 07:33 发表 现在大陆反对三民主义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极端共产分子,一种极端自由派分子,两者都宣称他们的理论已经超越三民主义,都宣布三民主义是过时落伍的。 其实他们是无知加自大。大陆精英阶层对三民主义不感兴趣,新兴起的草根们却越来越自发拥护三民主义,在网络上这个趋势很明显。 其实我认为真正懂三民主义精髓的人,一定会发现它的核心思想来自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庸 蒋公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最透彻!看他为自己取的名字就知道了, 蒋中正 中正二字就是三民主义根本精神!! 很多人认为三民主义已经过时了 或者说两岸是意识型态之争是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争 说这些话的人是因为完全对历史与三民主义的无知 苏俄的列宁式共产主义是与人类文明进化与社会伦理道德冲突的思想 说明白点:就是将杀人抢劫给合理化、理想化、高贵化 这哪里是意识型态之争呢?每个正常的国家都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恐怖强盗集团 至於三民主义不单单只是民主宪政,它是个完整的建国、治国的思想体系 民族、民权、民生分别满足人民在国家情感、民主制度、人民生活这三个面向 请大家好好了解!!!在主题与回贴中都有详细说明与介绍 其中大家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我在这里先提个分辨介绍: 〈1〉 资本主义偏重生产: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的思想和制度,偏重于生产方面。所谓资本主义是指以私有财产为基础、以机器生产为手段、以自由竞争为原则、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之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注重生产但忽略分配,所以发生很大的流弊。 〈2〉 社会主义偏重分配: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的发展之上。社会主义把分配问题看做经济的中心问题,而忽略生产,使得生产落后,造成社会普遍贫穷。也无法真正的解决民生问题。共产主义在俄国实验的结果,造成苏联的解体。 〈3〉 民生主义主张生产与分配并重:国父说:「我们要完全解决民生问题,不但是要解决生产的问题,就是分配的问题,也要注重的。」这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均的缺点,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不足的流弊。 引用: 民权主义就是民主自由、民主宪政 民权主义是实实在在落实到国民的各方面权利, 更具体更实际且更有系统! 民权主义不是空谈的民主自由的理论,最主要是如何实践!如何落实! 所以民权主义是民主自由实践的步骤! 国父说:『如果没有民权,那自由不过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得不到立足的基点,和具体的保障。』 换句话说:民权主义就是将抽象观念的民主自由具体化、制度化与法治化! 引用: 原帖由 jiayiwei 于 2009-8-31 09:44 发表 三民主义是否过时? 三民主义是否过时?很多人都会问,不但国外有,国内也有;但是其实这都不成问题。所谓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主导人意识的主流思想。 那么既然是思想,就没有过时和没过时之一说,只有合理和不合理之一说;因为思想是有延续性的,是可传承的。也许这个问题可以这么问,今时今日,三民主义是否适用?那么这是可以成立的一个问题。 三民主义的精髓是什么?无外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者。民族主义其实是一种大爱主义,因为它即包融了五族共和,民族独立;又包含了汇百家之长,成中华之独秀。民权主义是民主的基础,因为无权就无主,主权主权自古两不分立;还权于民,民主才可实现。 民生主义那就是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了,因为它关乎到没一个国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影响到国家利益;自古常言民不富则国不强,就是说国民的生活水平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国家才可能强大起来。那么现在剩下就是你自己的看法了;这样的一个主义,这样的一种主流思想是否在今时今日合乎国人需求甚至是国际界的法理,是否在我们这个世代适用? 敬礼, 党国一份子,民主一小兵 民国九十八年八月三十日,于海外家中 三民主义统一世界不是梦(中时言论 转) 我见我思─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进大同 中国时报  2009.02.08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9020800067,00.html 庄佩璋 戒严时代,大学联招要考三民主义,高中生都把两册薄书背得滚瓜烂熟;书中开宗明义就说,三民主义,是学说、也是信仰,更是力量。可是,大家都不信,把它当屁,口中背,心里骂。  何只念书的学生不信,老师一样「口念阿弥陀,手拿杀牛刀」;编高中三民主义教材,教国人反共的马璧,竟然投共,更让大家把三民主义当笑话,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当梦话。  李登辉当总统时,国营事业开始私有化,连银行也开放民营,台湾彻头彻尾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三民主义也就成为四、五年级生的一页历史,从现实政治中消声匿迹。铁幕崩解,资本主义全球化,更证明蒋经国晚年开始推动的国际化、自由化「走资路线」,确有远见。  有趣的是,台湾「走资」还没走到顶;二次金改,功亏一篑;国营事业私有化搞成非官非民;学者专家正在说「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时,金融海啸突然袭来;接着,一切「猪羊变色」,左派向右转,右派则向左看齐。  现在,马克思重新在欧洲抬头、《资本论》在日本变成畅销漫画;欧洲国家银行相继国有化之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克鲁曼也撰文要求,美国政府将受纾困的银行收归国有。如果受政府纾困的银行收归国有,谁能保证被纾困的大企业能继续私营?如果已成欧美主流的弗利得曼自由经济主张,会被金融海啸冲成凯恩斯路线;谁敢说,凯恩斯路线一旦缓不济急,各国政府不会转而拥抱马克思主义?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把金融海啸归咎中国,一下子挑剔操纵汇率,一下子抨击过度储蓄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反击老美「猪八戒倒打一耙」。温说,他随身带着资本主义之父亚当.史密斯的经典之作《道德情操论》,言下之意是,中国完全遵守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绝对经得起检验。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走资的社会主义;欧美国家节制私人资本,搞凯恩斯路线则是走社的资本主义;不管姓社或姓资,其实都在向中间的三民主义看齐。  以前教「三民主义」、「国父思想」的人,看到现在的发展,应该可以豪气干云地喊: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哪算什么?三民主义统一世界,都不是梦咧!」 ============================================= 金融海啸中的马克思主义 这种论调,其实犯了一个「见树不见林」的大错误 【联合报╱李孟洲/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台北市)】 2008.10.28 05:02 am 这一波全球金融危机,搞得普世人心惶惶,也在思想家、学者们的脑海深处投下震撼弹。一些另类思考者甚至大胆推论,资本主义即将宣告退潮,马克思主义则将重新崛起。这种情况真会发生吗? 如果光看表面,资本主义确实危机重重。信用的浮滥、资本的集中,外加金主们你死我活的斗争。火热的金融资本斗场,被玩成虚拟的舞台,只因最近一把火苗的不慎窜烧,就使它倾颓败坏。最后只好劳驾「国家机关」,以社会主义的办法,用公家资源介入重整。 有些「马派」思想家看在眼里,不禁引经据典起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说了:「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他们由此观之,认为近来欧美政府对信用发生危机的银行,不断进行入股、收购,甚至国有化的举措,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正在重新崛起为经济体系运作的主轴,资本主义将退为次要。 这种论调,其实犯了一个「见树不见林」的大错误,就是只见政府收购银行,而未见整个社会仍是「财产私有制」。在私有制下,政府买入的银行,未来仍随时可以卖回给民间私人,不一定要永远掌控。而只要社会保持私有化的财产制度,就没有「马克思主义重新崛起」的事情。 马克思强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拿这关键表述来检视当今世界,看最近有哪个国家消灭了财产私有制呢?不但没有,甚至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最近实行的农村土地改革,尚且带有「土地私有化」的意涵。 从财产的「所有制」来看,全球资本主义长期以来是一直在发展,即使碰上这一波金融海啸,它的发展势头也没变。而金融危机的最后解决,也主要依赖私有财产的力量和市场的供需法则。 至于马克思主义,也会作为一种「抽象的批判力量」,继续存在于世界。它的存在,会时时提醒资本家不可以剥削工人、不可以过度兼并他人资本、不可以忽略实体经济。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矫正器,时时警惕后者注意避免误入歧途,但它不会取代资本主义。 不是国民党在大陆没实行三民主义
而是根本没机会让国民党实践
其实如果中国大陆在1946年抗战胜利後没有内战
慢慢一步步开始实行
现在的中国应该是世界第一强国
因为中国人的勤劳与强烈的进取心
可以预见将远远超越抛开其他国家成为超级强国

===============================================================

不幸中的万幸,历史给国民党老蒋留下了台湾,使其后来可以雄辩的事实为自己辩诬。遗憾的是现在还有人说老将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源于他的不实行民主、不实行三民主义。到台湾后痛定思痛,才改过来,才有后来的复兴。这是典型的离开历史环境说话。国民党在台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有一个和平稳定 政治局面才能实现的。

1928-1949的中国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敌入侵,更有一个敌对党掌握上百万军队真枪实弹的要夺取政权。这种情势下要求任何政府能取得任何建设成果,未免无知轻薄。

曾记否?20年前仅仅几万学生闹的学潮就让人立刻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著名口号,沿袭至今。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其他。如果这完全正确,那我们为什么不实事求是的回顾历史呢?我们把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归结于“他的反动本质”。可是还是这个党后来在台湾做的比打败他的人要好得多,如果要用本质论来分析的话,那结论会很难听。

==================================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何谓大同?

希望有朝一日 中国人的圣碑能重返联合国

中共进入联合国将中华民国赠与联合国立在联合国大厦前国父孙中山手书的礼运大同篇石碑撤除!

网上收集资料:

《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与佛教的《心经》相比,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都是人类的瑰宝。

1945年联合国成立后,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将礼运大同篇石碑赠送给联合国做礼物,联合国大厦落成后,石碑放置在大门口做为屏风。

1971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中国代表权,1974年另外赠送了成昆铁路象牙雕刻,联合国秘书处将石碑改移至典藏室典藏。

1974年的撤碑事件,与当时中国大陆的政治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年大陆正值文化大革命,江青等四人帮反对毛泽东、周恩来重新任用邓小平为副总理,发起「批林批孔」,林指的是林彪,孔则直指「周公」周恩来。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中共才会要求联合国秘书处彻走石碑。

当年联合国秘书处的泰勒博士及国际人士虽极力反对,却未能守住石碑,只得将石碑移至典藏室典藏。 

=======================================

主要题名: 中华民国赠联合国国父亲书「礼运大同」

内容主题: 国父遗墨遗像,联合国,馈赠,雕塑

关键词: 墨宝,雕刻,石刻,大理石,赠送,部长,外交部,魏道明

摘要/说明/导言: 中华民国赠予联合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的「礼运大同」

中华民国于二十六日致赠联合国一件礼物──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礼运大同篇」大理石石刻。图为石刻启运前,外交部长魏道明(左二)在荣民工程处验阅。(翻拍)中央社摄 五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这首歌是30岁以下的台湾人曾经很熟悉的一首歌

孔子纪念歌:「礼运大同篇」

引用:

原帖由 forine 于 2009-7-12 01:29 发表 

 点选网址!歌曲下载!

音质极佳的好版本!!

直接下載:http://www.badongo.com/audio/22623375

或 http://sites.google.com/site/rea … redirects=0&d=1

下载之後改档名再加上.wma 的附档名即可!!!


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 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引用:

礼运大同篇: 世界第一部人权宪章

蔡百铨( 作者为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 、台湾国际研究学会会员)

人权思想与文献似乎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东方文化好象是极权专制的化身。想在东方传统里寻找人权文献,宛如海中捞针,令人气结。汉摩拉比法典是人类史上现存第一部成文法典,然而其中承认畜奴与其它负面成分的合法性,不合乎人权定义。伊朗人权组织认为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发表人类第一部人权宣言,然而那只是居鲁世大帝的政策,不是一篇文章,值得赞美的地方也只限于宗教信仰自由。印度孔雀王朝圣王阿育王留下三十多条敕令,镌在石柱上,其内容倡导宗教宽容与救济穷人等等,有关人权的涵盖面颇为有限。足堪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篇人权宪章者,厥维孔子的礼运大同篇,其时代背景、精神与文字竟与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及其相关文献神似!孔子生长在春秋末期,世局动乱,生灵涂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差可比拟。联合国在战后发布「世界人权宣言」,希望永远杜绝战祸;孔子则把其理想写成礼运大同篇,希望促成「大同世界」实现。

捷克法学家瓦萨克(Karel Vasak)主张人权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世代:第一世代包括公民权与政治权,第二世代包括经济权与社会权、文化权,第三世代则是集体权(collective rights)或团结权(solidarity rights),这种名称是相对于前两种世代的「个人权」(personal rights)。依照这种分类,礼运大同篇的内容可以分配如下:

第一世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男有分,女有归

第二世代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第三世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底下简称「宣言」)前两条条文属于宣示性质,第三到廿一条属于「第一世代人权」,第廿二条到三十条属于「第二世代人权」。兹把礼运大同篇里属于第一与第二世代人权的句子,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世代人权【公民权、政治权】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宣言第21条:「(1)人人有权直接或是透过自由选出的代表,参与本国政府;(2)人人有权平等从事本国公共服务;(3)政府的权威应以人民的意志为基础;这种意志应以定期与真正的选举来表达,选举则应该依据普遍与平等的参政权,也应该以秘密投票或以平等的自由投票程序进行。」(2)男有分,女有归宣言第16条:(1)成年男女有权婚嫁与成立家庭,不受种族或国籍、宗教的限制。他们在结婚与婚姻期间、离婚时,享有平等权利;(2)唯有有意结婚者自由与充分同意,婚姻才能成立。

第二世代人权【经济权、社会权】

第二世代人权包括经济权与社会权、文化权,礼运大同篇显然未提及文化权。在前两种权利方面,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有概括性说明: 第22条:「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有权享有社会安全,也有权透过国家努力与国际合作并且配合各国的组织与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文化权利,这些权利是其尊严与其人格自由发展不可或缺的。」第25条第1款:「人人有权享有足以维持他本人与家属的健康与福祉的生活标准,包括粮食与衣着、住宅、医疗照顾、必要的社会服务;在失业或是生病、残障、守寡、年迈、其它情势超乎其控制而缺乏生计时,也有权享有安全。」礼运大同篇也有对应性文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宣言第25条第2款:「母亲与儿童有权享有特别照顾与协助。所有儿童不论婚生或是非婚生的,应该享有相同的社会保护。」也可参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2)使老有所终联合国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首届「世界老人会议」(First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 1999年开始以10月1日为「国际老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http://www.un.org/esa/socdev/ageing/index.html)。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第二届「世界老人会议」(Second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 Madrid)。

(3)壮有所用宣言第23条提及工作权:「人人都享有工作与自由选择职业、公正与有利工作条件、免于失业保障的权利。」

(4)幼有所长宣言第25条第2款与第26条教育权:「人人有权接受教育。教育应该免费,至少在初级与基本阶段。」也可参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宣言第22条与25条涵盖全部;联合国大会也于1975年通过「残障人士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Disabled Persons)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可以解释为财产公有制或是实施累进税,境界比宣言第17条主张私有财产制更崇高。

第三世代人权

第三世代人权包罗万象,凡是不属于「个人权」者皆属之,而且项目随着时代不断扩大,包括自决权、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和平权、环境权等等。礼运大同篇的剩余句子可以涵盖在这个项目下,包括:(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公民社会,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志工社会。反对「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没有「割喉战」或「柔性政变」、「诈欺总统」或「连宋之乱」、不必安设铁门与铁窗。

结论

礼运大同篇一般都是当作文言文作品阅读,然而如果从人权角度切入,吾人会发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思维,竟与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颇为神似,因而可以赋予新意。尽管时下漫布着「反中国化」思潮,然而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以政治干涉文化,何尝不是蒋介石型态的一种「中国化」?人权思潮显然不是西方专利,礼运大同篇给予我们强烈证据。

 

小熊:这个结论有败笔!『蒋介石型态的一种「中国化」文化』,各位可以看清楚台湾批蒋到什麽程度!蒋公所提倡的复兴中华文化是提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行孔孟之道,学习中国古典文集了解中国传统思想这叫做蒋介石型态的一种「中国化」文化?那作者还提礼运大同篇干嘛呢??

这篇礼运大同篇就是国父孙中山与蒋公非常注重强调的中国典籍思想文章!在两蒋的年代,在学校、在政府机关或首长办公室都高高悬挂着或刻在大厅最醒目的墙上!民族主义的本质是「伦理」(尽己之性─诚正修齐之本)。
民权主义的本质是「民主」(尽人之性─福国淑世之则)。
民生主义的本质是「科学」(尽物之性─正德、利用、厚生之实)。

民族──本乎情──情感──道德──伦理
民权──本乎法──法纪──政治──民主
民生──本乎理──理性──经济──科学

人民有权,则可成为全民政治。
政府有能,则可造成万能政府。
人民无权,则万能政府必成为砖制政府;政府无能,则全民政治,将成为爆民政治。
惟有实行全民政治,始可以管理万能政府;亦惟有造成万能政府,始可以实行全民政治。

同理,欲达民权及民生两大主义之目的,亦不能弃民族主义于不顾。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互为目的和手段,互助互赖,以救中国,以建中国,所以三民主义优于其它各种

中正纪念堂墙上刻的蒋公对三民主义的精辟註解也是蒋公毕生努力的目标

伦理

我们为了充实生命的意义,进而至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
所以要以伦理实践民族主义。

民主

为了要这个国家真正以民为主,
进而至于每一个人都能够贡献一己之能力,
以行主权在民之实,所以必须以民主来实践民权主义。

科学

为了要解决民生问题,进而至于以裕民生,以实国力,
所以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为实践科学的民生主义。